当前位置: 主页 > 历史 >

⭐元明之际遗民的心态与政治认同

最近网络热点文章💠《元明之际遗民的心态与政治认同》,很多网友都想阅读✨元明之际遗民的心态与政治认同的详细内容,芒果文学(www.mangowenxue.com)编辑精心收集整理了相关内容,希望大家都能开心的阅读。

元朝可谓人类历史上最为不可思议的帝国,它的疆域大到几乎占据了半个亚欧大陆,它由少数民族掌权,在灭亡后却有着大量的汉族遗民,这个朝代是如此复杂,有很大的研究价值。

元朝疆域图

在考察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和国家认同问题时,元朝灭亡后的那几十年中人们对元朝的态度,至少有三个方面值得引起我们的注意。

一是明初甘为元遗民者为数众多

这里所谓遗民,指的是经历改朝换代后拒绝在新王朝担任一官半职的人们。这样一种遗民概念的完全形成,大概要到元明之际。但是,凡在前一个王朝作过官的人,不应当再改仕新朝,这一道德约束实际上是从宋朝起就得到大力提倡和强调的。所以宋朝灭亡以后留下大批遗民,这是大家都很了解的。当然上述道德约束并没有要求作遗民的人直接去反对新政权或者从事秘密抵抗运动。他们完全可以承认新王朝的合法性,只要采取消极的不合作态度(不再作官)就可以了。著名的宋遗民谢枋得就公开承认“大元制世,民物一新”,只不过他本人已是“宋室孤臣,只欠一死”而已。传说中的商遗民伯夷、叔齐“不食周粟”。当宋元时代的人们按领土国家的概念去考量这段史事时,他们发现,像这样作遗民只有死路一条;因为普天下的粮食,包括蔬果甚至野草,莫不属于周朝所有。因此他们宁可把“不食周粟”解释成不接受周的俸禄。当时人写诗说:“谁向西山饭伯夷?”那意思是:“伯夷久不死,必有饭之者矣。”这是实际上在婉转地说,他们并不是真不吃从周朝土地上长出来的粮食。

杨维桢像

元朝这样一个由蒙古人做皇帝的王朝,也留下大批心甘情愿的遗民,并且其中绝大多数自然是汉族。他们的个人遭遇差别很大。其中名声最大的三个被明人称为“国初三遗老”,入明后分别参加过编写《元史》、评阅科举考试的试卷等文化活动,但拒绝到明政府里面正式做官,居然都安然无恙地活到八九十岁。三遗老中间最有名的杨维桢写过一篇《老客妇谣》,借一个“行将就木”的老妇人不愿再嫁的话题来表白自己的心情。据说有人把这篇诗拿给朱元璋看,建议朱元璋杀他。朱元璋说“老蛮子止欲成其名耳”,没有采取行动。还有一些人就不那么幸运,因为也有一点名气,躲了几年,还是被政府找出来,强迫他们做官,结果只好自杀。郑玉、王翰就是这样死的。当然更多的人没有这样戏剧化的命运,能够平安无事地以遗民身份了却一生。

二是遗民心态的泛化

如果遗民是指拒绝在新王朝做官的人们,那么遗民的范围就应当限于那些获得过在新王朝做官的机会而又拒绝了这种机会(包括拒绝科举考试)的人们。这样的人数量总是有限的。但遗民的心态却可能扩大到比之大得多的社会范围中去。元明之际的遗民心态突出地表现在对改仕新朝的人们非常不以为然的社会舆论中间。明朝的开国文臣第一人宋濂晚年因为子孙犯罪受牵连,被流放四川,死在中途。当时流传一个小道消息说,宋濂对自己一生小心为人,却几次遭遇命运颠簸很有点想不通。在夔州的一个寺庙里,他把这个问题提出来向一位老和尚请教。老和尚问他,“于胜国尝为官乎?”宋濂回答,曾经作翰林国史编修。老和尚于是沉默无言。宋濂当晚就吊死在寺院客房里。另一则关于周伯琦的逸闻也很有典型性。此人是元朝末代皇帝很欣赏的亲信,也是当时有名的文人。他被放到江南做官后就一直赖在南方不肯回朝。朱元璋进攻苏州时,他与张士诚一同被俘。朱元璋责问他说:“元君寄汝心膂,乃资贼以乱耶?”于是先赐他大醉三日,然后处死。这些传说的真实性当然大有疑问。虽然后来确有人(例如谈迁)相信,宋濂曾经应召入元廷作翰林国史编修;但大部分人还是根据有关他的传记资料认定,他“以亲老不敢远违固辞”,“实未受官至京师也”。宋濂自己也曾明白声称:“在前朝时虽屡入科场,曾不能沾分寸之禄”。上述传言说他自认做过元代朝官,显然不会是事实。至于周伯琦,自然不为朱元璋所喜欢;但他是回到家乡江西,“久之乃卒”,也不存在被朱元璋处死之事。然而,传闻之词的缺乏事实依据反倒说明了它的可贵。因为它表明了当时人们对事情本应当如何发生的普遍见解。对降臣结局的想像,正好反映出明初人们遗民心态的泛化。

三是明朝推翻元朝而统治中国,这件事在明初的人看来,它的意义不过是实现了一次改朝换代而已。

这一点给钱穆以极大的刺激。在他的长篇论文《读明初开国诸臣诗文集》里,钱穆非常敏锐地发现,当时人们大都“仅言开国,不及攘夷”,“心中笔下无华夷之别”。在钱穆看来,元亡明兴,远不止是一般意义上的改朝换代,而是一个结束异族统治、“华夏重光”的“大关节”。值得注意的是,钱穆自己感觉到,这是从当时人的历史语境出发而自然应该达到的认识。但实际情况却与他的想法大相径庭。元朝灭亡了,人们并没有伸直脖子吐一口恶气,大骂它是“伪政权”。元朝一百年统治的历史合法性并没有随这个政权的被推翻而一同失落。当然朱元璋在他出师北伐的檄文里讲过“驱逐胡虏”,这句话被后来的人们广为引用。但在更多的场合,他一直力图描绘这样一幅历史图景:元末政治衰败,群雄并起。元失天下于群雄(有时候他也会说是“群盗”),而明朝立国,乃是从“群雄”或“群盗”手中再夺得天下。所以他说:“元虽夷狄,然君主中国且将百年,朕与卿等父母皆赖其生养。元之兴亡,自是气运,于朕何预?”据当时流言,奉命北伐的徐达因故意放纵元顺帝北逃而受到朱元璋的责备。徐达反问朱元璋:“彼虽微也,亦尝南御中国。我执之以归,汝何治焉?”

钱穆像

钱穆确实可以说是目光如炬。他只是从以上所列举的三个方面之一,就一下子切入问题的核心所在。即:在近代以前的中国历史上,尽管“华夷”的种族意识始终存在,非汉族对于人口比自己多数十倍的汉族的征服与统治,往往还是能够被汉族所接受。这是为什么呢?

对上述问题的一种最具有影响力的回答,就是所谓“文化至上主义”(culturalism)的解释。它的主要观点可以概括如下。华夏或者后来的汉民族很早就认为,华夏文化是一种普世适应的文化。华夏与周边民族间的文化差异,不是不同种类的文化之间的差异,而是一种普世文明的不同发展阶段之间的差异,也就是文明与半文明、乃至非文明之间的差异。这样,在前近代的中国人看来,所谓“夷夏之辨”表面上是族类或种族的差异,实际上主要是一种文化的差异。蛮夷如果提高了文明程度就可以变成华夏;相反,华夏的文明如果堕落,他们也会变成蛮夷。“文化至上主义”的解释认为,由于这样的立场出发,华夏民族的文化归属感超越了它的政治的或族类的归属感。也就是说,中国文化至上主义的传统把汉文化、而不是国家或族类(即种族)作为忠诚的对象。只要能够坚持“用夏变夷”的文化策略,那么从政治上接受蛮夷的统治也是可以的。

在回答以汉族为主的中国社会为什么会在历史上多次接受北方民族所建立的王朝的统治这个问题时,文化至上主义的解释确实有它很奏效的地方。蓝德彰在1980年发表一篇论文里指出,清初文人对元代汉族士大夫的行动有一种特别的关注。相类似的境遇使这两个不同时代的知识分子同样深刻地感受到,由于汉族政体在军事上和结构上的种种弱点所导致的满族统治者君临天下的局面,可以由“充满力量的、真正的、普遍和永恒的汉文化主流”来加以补偿。文化至上主义就这样克服了“被更狭隘地加以界定的各种政治忠诚的见解”,从而使人们能够在明清之际的王朝更递完成以后,“抱着对他们自身文化的普遍性与永恒性的信念,参与到新的满-汉统治政体中去”。在这里,文化认同起到了超越政治、宗教乃至种族隔阂的功能。

但是,从现代人的观念看问题,“文化至上主义”的历史解释听上去总是有点让人不舒服。因为照这种说法,好像汉民族的祖先一点国家观念或者爱国主义传统都没有,无论谁跑来统治他们,似乎都不是不可接受的。我以为,至少有两种原因,导致我们产生上面所说的这种感觉。

一个原因是,在近代民族国家的国际体系产生以后,人们的国家观念与过去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在国与国的关系方面,一个国家在政治上决不能容忍来自另一个国家的势力或集团的统治或操纵。在国内,一个人口上占多数的民族也不能容忍被一个人口上属于少数的民族的来支配统治。可以说,一个超越任何政府、政权形式和政治体制具体性质的永恒的、不可侵犯的“祖国”观或者国家观,其实是与近代民族国家一起成形的。在民族国家之前的“王朝国家”(dynasty-state)或“帝国式国家”时代,前面说到的那种国家观即使不是完全无影无踪,至少也不具备多大的影响力。今天的法国在罗马帝国时是它的一个行省,后来统治过那里的法兰克人是一个外来的日尔曼部族。而英国的皇室直到今天仍然是十一世纪侵占英格兰的诺曼底人的后裔。这些都是众所周知的历史事实。今天的法国人和英国人并没有从民族主义的当代立场出发,为他们的祖先曾经接受了外族入侵的结果而感到羞耻。这个结论对中国人当然也是适用的。

“文化至上主义”解释使我们感觉不太妥贴的第二个原因,确实与这种解释本身还有一定的弱点有关。在从文化观的层面去解释“夷夏之辨”的时候,它基本上忽略了对前近代中国人的国家观作出必要的历史解释。公正地说,文化至上主义的解释者从来没有明确地说过,在前近代的中国根本不存在国家观念与国家认同。这一解释最著名的代表人物列文森在《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的一处甚至明确写道:“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上,‘天下’和‘国’是两个历史悠久的并列观念。”但他紧接着又说,在后来,中国人对二者的“含义和对它们各自的尊敬程度发生了变化。”列文森没有详细阐述前近代中国人对国家的“尊敬程度”究竟是如何变化的。但是,从他提出的中国近代思潮由文化至上主义向民族主义转变的命题来看,从他断言“近代中国思想史的大部分时间,是一个使‘天下’成为‘国家’的过程”来看,很明显,他认为中国在近代以前是缺乏充分的国家观念的。在这一点上,列文森实际上还受到了他早年的研究对象梁启超见解的影响。他在自己著作里引用梁启超的话说:“其不知爱国者,由不自知其为国也。……故吾国数千年来常处独立之势,吾氏之称禹域也。谓之‘天下’,而不谓之为‘国’。既无国矣,何爱之可云。”两人真正想强调的本意都应当是,从中国传统本身很难产生出近代样式的国家观念。但是在事实上他们却把文化至上主义与无论何种形式的国家观念都置于互相对立的位置。好像中国这样一个有两千年君主专制统治历史的国家,居然一直不存在国家观念和国家认同。前面提到的蓝德彰的文章,实际上只讨论了“十七世纪人们的看法”的一方面。明清之际的人不但关注参与到元政权中间去的那些人的想法,也高度关注拒绝与元合作的那些人们的行为思想。而只有在把上述两种态度结合在一起加以对照考察时,我们才有可能对当时人们国家观念和国家认同的历史状况产生更准确的认识。

发布时间:2022-04-18 16:03

上述文字是💠《元明之际遗民的心态与政治认同》✨的美文内容,大家如想要阅读更多的短文学、文学名著、精品散文、诗歌等作品,请点击本站其他文章进行赏析。

版权声明:本文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仅代表作者观点。芒果文学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进行举报,一经核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文章阅读

揭秘一世英名女皇武则天好不容易得到的皇位为何又还给了李家

她是一位足智多谋的人,这一点从她最初是一个普通的才人,到最后成为一代名垂千史的皇帝可以看出来,而且武则天的登基,不仅没有让唐朝衰败,反而将唐朝的盛世推向了一个新的...

[历史] - 2021-07-23 16:09:29

李世民遭突厥暗杀之谜:突厥刺杀李世民行动

众所周知,由于东罗马帝国(395—1453)的衰落,当时西方变得支离破碎。而唐帝国尤其是贞观时期的大唐,雄踞东方,傲视万邦。首都长安是世界性的大都会,各国使节民商云集,空前强...

[历史] - 2023-05-30 12:56:36

汉朝孝文皇刘恒:安分守己的藩王被逼着造反,结果开创了盛世

大家好,这里是历史资料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刘恒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汉朝孝文皇帝刘恒,他原本在封地做着一个安分守己的藩王,根本没有做皇帝的资格和野心,但群臣却强行逼...

[历史] - 2021-09-02 11:21:05

皇太极冒险挥师入关 围困北京城 皇太极为何孤注一掷绕道攻明?己巳之变对后金意义何在?己巳之变产生了哪些影响?

公元1629年十月二十七日,皇太极率后金军队绕过山海关,借道蒙古,从喜峰口突入塞内,攻入龙井关、大安口,这是后金第一次攻入关内。虽然皇太极将京师围攻了一个多月,就在袁崇...

[历史] - 2022-05-26 07:02:04

朱棣斩杀奸臣理所当然,可是为何为女性家属也这么残忍?

众所周知,朱元璋临死前,将自己的皇位传给了孙子朱允炆,而并没有传位于精明能干的儿子朱棣。建文帝朱允炆在齐泰、黄子澄等大臣的建议下决定削藩,这一决定彻底惹怒了燕王朱...

[历史] - 2022-12-08 11:39:51

历史上最著名的炫富六大事件,之王元宝钱可挂满大兴安岭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的炫富事件,但是大多数都是皇帝的,今天我们就说说那些关于官员,还有商人,的历史炫富六大事件之一的王元宝钱可挂满大兴安岭。 王元宝,开元时期长安商人,...

[历史] - 2022-08-27 22:25:12

项燕与项羽是什么关系?项燕历史原型介绍,历史上的项燕怎么死的?

项燕是项羽的祖父。经常看春秋战国的电视剧都知道项燕吧,项燕临死的时候还发出了诅咒般的誓言,“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历史证明还真的灵验了,或许可能就是他临终前的誓言...

[历史] - 2021-09-09 06:34:33

重启之极海听雷大结局:黑瞎子和烧尸案有关系吗?黑瞎子眼疾原因大揭秘!

导读:重启之极海听雷大结局:黑瞎子和烧尸案有关系吗?黑瞎子眼疾原因大揭秘! 大家好,很高兴又和大家在这里见面了,最近由朱一龙主演的《重启之极海听雷》正在热播当中,剧...

[历史] - 2021-12-31 17:53:35

揭秘:北宋朝第一大帅哥狄青到底有多帅?

狄青是北宋第一大帅哥。到底有多帅?帅到上战场不敢以真面目视人,怕敌人看到狄青长得太过秀美,嘲笑宋军无人,派了个奶油小生来打仗。在延州前后四年,狄青参加了大小战役二十...

[历史] - 2023-04-13 11:00:08

鼻衄宿疾,皇太极究竟得了什么怪病而死?

在封建集权制度森严的中国古代,帝王的死亡是一个十分敏感的话题,而死亡原因则是其中最忌讳的部分。因此,中国古代大部分的帝王死因都是一笔带过,其中不乏引人怀疑的历史悬...

[历史] - 2023-03-19 04:23:38

韩信被杀解密:韩信他难道该死?

导读: 韩信该不该死呢?有人认为,不杀他大汉可能会再起战端,也有人认为,他已经无兵无权应该让其善终。那么两方的观点到底哪种更倾向于实际呢? “将略兵机命世雄,苍黄钟...

[历史] - 2023-06-20 11:38:33

李龟年是谁?唐朝时期李龟年最终是怎么死的?

李龟年是唐朝时期的著名乐师,他与当时很多社会名流都是好友,同时也是历史上留下姓名位数不多的乐师,他有着怎样的经历呢? 李龟年,唐时乐工,李龟年善歌,还擅吹筚篥,擅奏...

[历史] - 2021-12-31 12:36:18

“削足适履”寓言故事介绍:削足适履出处,体现了什么道理?

“削足适履”寓言故事介绍:削足适履出处,体现了什么道理?说到历史上的一些成语典故,都是非常有意义的,虽然有一些在现在使用的并不广泛,但是很多成语其实都有他们各自的...

[历史] - 2021-11-04 04:09:37

古代也要买文凭_在明朝买个大学需要多少钱

在现代这个商品经济的社会,一些人为了达到某些目的而选择买卖文凭这种事已经不新鲜了。其实在古代也有买卖文凭这样的交易存在。现在常见的大学招生指标,在古代便买卖兴隆。...

[历史] - 2023-01-05 18:14:34

曹操最信任的谋士是什么人?生前就料定孙策会死于刺客之手

下面由历史资料小编给大家带来曹操最信任的谋士是什么人,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接着往下看 不过在真实的三国历史当中,最值得大家追捧的并不是武将,而是谋士。三国不仅是一个武...

[历史] - 2021-12-09 18:36:49

苏护是谁?他有何事迹与苏妲己之间又是怎么样的关系?

在我国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神话经典传记,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封神演义中的苏护是谁?他有何事迹与苏妲己之间又是怎么样的关系? 苏护在《封神演义》中,是个风一样的男子,也可以...

[历史] - 2023-04-12 05:12:27
文章阅读TOP1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