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历史 >

⭐朱元璋为了彻底消灭元朝残余 先后八次北征 然而朱元璋北伐受挫后 为何不整军再战而要选择防御?

最近网络热点文章💠《朱元璋为了彻底消灭元朝残余 先后八次北征 然而朱元璋北伐受挫后 为何不整军再战而要选择防御?》,很多网友都想阅读✨朱元璋为了彻底消灭元朝残余 先后八次北征 然而朱元璋北伐受挫后 为何不整军再战而要选择防御?的详细内容,芒果文学(www.mangowenxue.com)编辑精心收集整理了相关内容,希望大家都能开心的阅读。

明朝建立后,虽然元朝失去了对中原的统治,但仍然统治着广阔的北方草原地区,明朝时刻感到重大威胁。明太祖朱元璋决定北伐蒙古残余势力,明朝政府为了进一步统一蒙古地区,稳定北部边疆,在洪武时期,多次出兵蒙古。先后八次北伐遁入漠北的蒙元残余势力。然而,朱元璋北伐受挫后,为何不整军再战而要选择防御?

朱元璋称帝之后,为了避免重蹈元朝灭亡的覆辙,在位期间努力恢复国内生产,严惩贪官污吏,正确处理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使得其统治时期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的又一大盛世,史称“洪武之治”。在这一背景之下,朱元璋与北方蒙古各部落的民族关系思想一共经过了三个过程,分别为战、守、战。最终与蒙古各族形成了兵戈对立之局面。

朱元璋称帝之后,对前元势力采取的是乘胜追击的思想,当然了,这一思想的形成是有原因的。一来元顺帝虽然败退,但是其残余势力依然很强大,关于这一点在《明史纪事本末》中就有明确的记载:“引弓之士,不下百万众也;旧附么部落,不下数千里。资装销仗,尚赖而用也,驼马牛羊,尚全而有也”。

所以如果朱元璋不乘胜追击的话,一旦元顺帝纠结兵马对明军实行反扑,那么朱元璋一手建立起来的大明帝国将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胁。此外,蒙古各部落对于新建立起来的明朝充满着仇恨,经常南下袭扰明朝边境,一直希望重新夺回政权,对明帝国造成了较大程度上的威胁。

于是朱元璋认为应该要趁着明朝建立之初,明军将帅依然保持着旺盛的战斗意志和强烈的进取之心,乘胜追击,彻底消灭前元残余力量,从而实现“定天下于一”的梦想。用战争的方式来实现全国的统一,所以朱元璋便对蒙古发动了一系列的军事进攻。

比如在洪武二年六月,朱元璋就命令常遇春和李文忠率领着一万骑兵和八万步兵,直捣元顺帝的老巢开平,战事仅仅进行了两个月便大败元军,击碎了元顺帝企图复国的梦想。洪武三年正月,朱元璋又派徐达为征虏大将军,李文忠为左副将军,兵分两路进攻,同年五月的时候攻克应昌。

洪武五年正月,朱元璋再次派大将徐达为征虏大将军,与李文忠、冯胜、汤和、蓝玉等人兵分三路北伐,为稳重起见,朱元璋拨大军十五万,在临行前一再告诫徐达等人不可轻敌。但是由于粮饷运输困难,加上对敌人过于轻视,结果在岭北之战中战败,明军损失惨重。

虽然朱元璋在临行前明确说到不可轻敌,但事已至此,朱元璋只能想其他办法来弥补此战的损失。不过这也使朱元璋明确的意识到,在草原地区作战,明军在蒙古骑兵面前是占不到任何优势的。这个时候,朱元璋开始对蒙古各部的思想发生转变,即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守。

朱元璋暂时先放弃统一蒙古的打算,开始采取防守策略。但是这里我们注意了,朱元璋的这种“固守”的思想,并非是消极状态下的防御或者是被动的等待而已,而是“来则御之,去则勿追”。所谓的“来则御之”,其实就是在蒙古人南下袭扰明朝边境的时候采取相应的防御措施,伺机打击。

为此,朱元璋一方面下令让将领们“严为之各”、“众至边上,常存戒也,虽不见敌,常若临敌,则不至有失矣”。另一方面,则是做好坚壁清野工作,不要让这些蒙古贵族有机可乘。而所谓“去则勿追”,则是认为,当敌军撤退以后,我们应该不要去追,只要守住相应关隘即可。

这里我们要注意的是,朱元璋之所以采取固守的方式,并不是出于国力情况下的考虑,而是出于战略意义上的考虑。因为即便是到了洪武二十一年明朝国力更加强大之后,朱元璋仍然再三重申坚守备御的策略,同时还提出了因制防守的八点意见:

“一曰守边之将抚军以恩;二曰边境城隍务宜高深;三曰修筑城池茸理以渐;四曰操练军士习于闲暇;五曰军士顿舍勤于点视;六曰体念军士毋得加害;七曰事机之会同僚尽心;八曰沿海卫所严于保障;凡八条颁之,将士永为遵守”。

所以由此可见,朱元璋的防御方式确实是积极的,并不是所谓的消极防御,这种以退为进的政策主要还是为了争取到更大的主动权。

当然了,对于朱元璋的这种固守思想的形成,我们一般认为是基于对当时明朝初年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国情认真分析之后才做出的决定。从政治的角度来看,退居到草原上的蒙古贵族仍然有恢复中原统治的野心和强烈的愿望。此外,在明朝建立之初,天下人心并未全部都归附新朝,全国也尚未得到真正意义上的统一,所以此时集中精力来处理内政才是朱元璋最亟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从经济角度来看,明朝建立伊始,经济状况不容乐观,这是导致朱元璋采取固守思想的外部原因。元朝末年,全国各地农民起义的爆发以及后来长期的战乱,对社会生产和农民的生活都造成了很大的破坏。遭遇了连年的战火,使得国内经济一时难以恢复;此外,朱元璋也意识到将士们这些年疲于征战,百姓生活十分困难,所以朱元璋便开始准备休养生息。

从军事角度来看,岭北之战的失败实际上是刺激朱元璋做出临时性决定的主要原因。因为元朝的统治者在退居到草原之后,元顺帝和扩廓帖木儿等又开始组织起来,他们虽然从中原战败,但是草原上的军事力量并没有全部消亡,相反,他们的骑兵还非常的骁勇善战,所以明军在短时间内根本无法战胜它们。朱元璋为此也很有自知之明,他说:

“我朝自迂东至于甘肃,东西六千余里,可战之马仅得十万,京师、河南、山东王处马虽有之,若欲赴战,择难收集。苟事势警急,北平外马悉数不过二万,若逢十万之骑,虽古之将亦难于野战。所以必欲知己,算我马数,如是纵有步军,但可夹马助声势,若欲追北擒寇,则不能矣。……音用兵一世,指挥诸将未尝败北,致伤军去。正欲养锐"观胡变,夫何诸将日请深入沙漠,不免疲兵于和林,此盖轻信无谋,从致伤生数万”。

所以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朱元璋是在意识到敌强我弱的情况下,选择扬长避短,实行战略性防御的。那朱元璋具体是怎样做的呢?

为了实现固守的思想,朱元璋主要采取了以下三个措施:

第一,设险固守。朱元璋在“修武备,谨边防”的思想指导下,强调“古者王公设险以守其国”,在北部边防地区建立了卫所等军事据点,由军政统一的八大都司领导。这样一来,明朝初期的北部边防便形成了“数千里声势联络”的犄角相依的之势,卫所和堡寨构成了一道坚固的防线。

第二,实施“移民屯田”。朱元璋经历过长时间的战争才建立了大明帝国,他深知一套完整的后勤保障系统对于边防建设的重要性,在他看来,想要戍好边,吃饱饭才是首要的。然而明朝初期的后勤物资的最大弊端,粮饷物资得从内地转运之后才能到达,劳民伤财,必定不是长久之计。

朱元璋认为,想要解决这一问题,其最好的办法就是要开展屯田戍边的方式,并且认为这才是长治久安之道。用他的话来说就是:“无事则耕,有事则战,兵得所养,而民力不劳”。因此朱元璋也常说他不花一分钱就养了百万兵!

但如果你熟悉明朝的兵役制度的话,你就会知道,朱元璋此举实际上和明朝时期的“府兵制度”是如出一辙的。在洪武二十年以后,在北部边防基本稳定的基础上,便开始了大规模的屯田运动。

第三,实行诸王守边。朱元璋在吸取了宋元两国灭亡的经验教训时,认为他们之所以灭亡是由于边防地区缺少宗室的拱卫,在敌军来犯之时,孤立无援,所以便最终走向了灭亡。

在朱元璋看来,如果不是自己的亲族子弟就不能够去镇守边关,所以他便沿着长城内外,选择其中险要之地封给了自己的几个儿子,授予他们亲王的头衔和相应的藩地,试图让他们为大明帝国永久镇守边关。实事求是的说,这种以诸王来镇守边关的政策,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北部边防,抵御了蒙古贵族的南下,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避免权力“外漏”。

正如《明太祖实录》中说的那样:“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可以说,朱元璋所构建的这一套边防体系,对于他的后继者来说可谓是意义深远。不过这种方式,也将在他的第四子朱棣时期得到进一步改变。但这是后话了!

朱元璋作为大明帝国的开国皇帝,一方面要立足于国家现实,在对明蒙双方实力深入分析的基础上采取“固守”的指导思想,果断的采取防御的方式。当然了,这种方式其实是在培植自己的实力,静观其变,伺机而动,这实际上是朱元璋的明智之举。

另外一方面,朱元璋提出“守备为本”的思想,是在预先对明朝的综合国力以及边防实力进行综合考量之后才给出的结果,并非是心血来潮。而这也成为了明朝的历代统治者和大臣们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指导思想。

发布时间:2023-04-01 17:18

上述文字是💠《朱元璋为了彻底消灭元朝残余 先后八次北征 然而朱元璋北伐受挫后 为何不整军再战而要选择防御?》✨的美文内容,大家如想要阅读更多的短文学、文学名著、精品散文、诗歌等作品,请点击本站其他文章进行赏析。

版权声明:本文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仅代表作者观点。芒果文学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进行举报,一经核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文章阅读

曾经有人说他会“缩地术”,最终的真相惊呆众人

类似土遁、飞行、闭气这种奇异法术,好像只有在神话小说中才会出现,但是隋朝时期就有这么一位奇人,号称掌握土遁之术夜行百里,本事了得。 “缩地术”是一项神仙之术,可以化...

[历史] - 2022-04-19 14:04:18

《红楼梦》里林黛玉和薛宝钗的比较分析,你会更喜欢谁?

作为我国小说文学的巅峰之作,《红楼梦》中的人物刻画描写可谓到了极致的程度,尤其是对金陵十二钗的描写更是细致入微。 黛玉宝钗无疑是《红楼梦》中所要着力描写的两位女子,...

[历史] - 2022-04-01 22:50:47

安史之乱是大唐帝国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安史之乱持续的时间并不长 是什么原因让安史之乱以后的唐朝一蹶不振呢?

公元765年,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发动叛乱,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然而,从安禄山、史思明反叛,到朝廷将叛乱镇压平定,一共...

[历史] - 2023-04-01 23:40:03

​谯周是三国时期的知名大师 却在关键时刻变成了卖国贼 劝后主刘禅投降 留下了千古骂名

谯周是三国时期蜀汉大儒,幼贫丧父,少读典籍,精研六经,颇晓天文。在蜀汉任官时期,一向以反对北伐战略而闻名。见姜维多次北伐而虚耗蜀汉国力,因而不满,著《仇国论》力陈...

[历史] - 2022-06-04 18:51:04

唐伯虎谁?唐伯虎生平简介,他真的点过秋香吗?

唐寅字伯虎,是我国明朝时期著名的画家,他风流倜傥,有着很多故事流传在民间,我们熟知的故事也被拍成了电影电视剧,那么唐伯虎到底娶了秋香没有,他又有几个老婆呢? 提起唐...

[历史] - 2022-03-02 03:53:48

著名抗日英烈 陈安宝上将简介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知史才能爱国。惟有让我们的后代“记国耻,唤国魂,珍国格,奋国威”,我们的民族才会振兴,我们的国家才会富强,我们的人民才有福祉。我们能有今天...

[历史] - 2022-08-10 17:13:50

雍正是清朝备受争议的一位帝王吗

雍正是清朝备受争议的一位帝王,他专制、暴虐、多疑,但是他廉政、勤政、用人方面堪称楷模。 雍正皇帝,很多年轻人对他的印象或许出现在电视剧中,毕竟康熙盛世后的雍正,即使...

[历史] - 2021-05-02 13:12:01

针对官员的腐败,朱元璋都推出了哪些制度应对?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可以说是古代封建王朝中,最讨厌贪污的皇帝,这和他的早年经历有关,众所周知朱元璋是一介平民,早年时期的他当过乞丐,也当过和尚,可以说他最知道百姓的...

[历史] - 2023-06-27 08:43:44

吴三桂为何要对永历帝赶尽杀绝?结果令人意想不到

众所周知,吴三桂年纪轻轻便被赋予辽东总兵之重任,深受国恩,崇祯皇帝没有负他,他却负了明朝和天下,忘恩负义,到最后为何还要杀掉已经逃去缅甸的永历帝朱由榔? 在南明小朝...

[历史] - 2022-08-04 18:29:01

武则天坐上皇位之后 是用什么手段稳固政权的?

在古代的封建统治之下,男尊女卑的思想已经铭刻到当时人们的骨子里了,而作为史上的第一位女皇帝,在刚开始坐上皇位的时候是非常不得人心的,那么她又是通过什么手段来稳固帝...

[历史] - 2022-07-18 05:10:09

秦孝公如何让秦国这个西北边陲的蛮夷之国奠定一统天下的基础?商鞅变法持续了20年 秦国为何有20年时间来进行变法?

秦国本是西北边陲的小国,谁也没想到起初最弱小,向来被关东六国鄙视为蛮夷之国的秦国最终能一统天下。秦国是如何一个偏处西方的边陲小国发展成能一扫六国的巍巍大国。 秦国从...

[历史] - 2022-06-07 04:17:12

董小宛名作赏析之《彩蝶图》《玉肌冰清图》《孤山感逝图》

说是明末清初有这么一人儿,名叫董小宛,长得是美艳无比,家里又是做刺绣生意的,从小还沾了些才气,又会画画又会写诗,可惜应了人家说的那句“红颜薄命”,十三岁的时候就没...

[历史] - 2021-06-01 02:59:27

名族英雄郑成功在临死前为什么要杀了自己的妻子和儿子?

明末清初时期郑成功开启了收复台湾的壮举,在长达半年的时间中郑成功痛击荷兰殖民者,打得荷兰军队抱头鼠窜。迫使侵略军首领揆一拱手归还本属中华国土的台湾宝岛,从而成就了...

[历史] - 2022-06-13 02:44:55

秦国为何那么强大?为何六国联合起来也打不过一个秦国?

秦国是周朝时华夏族在中国西北地区建立的诸侯国。秦穆公时先后灭掉西方戎族所建立的12个国家,开辟国土千余里并稳定大后方以后,才奠定了其作为春秋大国的基础。战国初,魏国...

[历史] - 2022-07-12 18:13:30

从诗仙李白的晚年生活探究李白怎么死的

至德二年(757年),,李白五十七岁。正月,在永王军营,作组诗《永王东巡歌》抒发了建功报国情怀。永王擅自引兵东巡,导致征剿,兵败。李白在浔阳入狱。被宋若思、崔涣营救。成为...

[历史] - 2023-03-31 20:40:42

王安石变法真的是导致北宋灭亡的原因吗?

王安石变法是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发动的旨在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局面的一场社会改革运动。变法自熙宁二年(1069年)开始,故亦称熙宁变法。王安石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

[历史] - 2022-07-31 13:08:27
文章阅读TOP1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