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散文 > 散文随笔 >

⭐烧煤的记忆

最近网络热点文章💠《烧煤的记忆》,很多网友都想阅读✨烧煤的记忆的详细内容,芒果文学(www.mangowenxue.com)编辑精心收集整理了相关内容,希望大家都能开心的阅读。
去年七八月份的一天,听着村里送蜂窝煤的吆喝声就想再买些蜂窝煤,因为每年只要过了国庆节,蜂窝煤的价格就会上涨。但是因为手头紧一直没买。随后,就听说以后不让烧煤了,说是乡里来人要对各家各户做检查。谁家有蜂窝煤随即拉走,之后每家送你一罐气,一个煤气灶。或是每户每月补助二百元电费。反正是不让烧煤,目的是为了减少大气污染,一切都是为了环保。也看到一些村庄在挖沟埋管,一打听才知是通往各家各户的天然气管道。那时也想不到很快的我们也会告别烧煤的时代。这不,前些天,乡里就对村里各家各户做了调查,没收了各家各户的蜂窝煤,每户发了一台燃气灶,六罐气。从此村里的人们告别煤时代,烧煤已成过去式,已成为心中的一份记忆。   
很小的时候,因为国家物资极度匮乏,啥都是靠票证供应的。由建国初的两白一黑(大米、棉纱、煤炭)到食用油、盐、红白糖、旱烟、纸烟、布匹、毛巾、颜料等日用品及肥田粉、红帆等农用物资。而在广大农村是享受不到城里人享受的东西的。因而,农村是不烧煤的,也烧不起煤。(那时,父母都是靠挣工分养活一家人的。)那时的农村的伙房都是烧劈柴的那种灶,一日三餐,烧水、做饭、取暖烧的都是树枝、树叶、秸秆、玉米芯等。不知道煤是啥样子。那时家家户户都有一个用土坯和泥巴垒成的灶台。有的人家还有一个助燃的风箱。上小学的时候,村东头的学校背面有一个炼钢厂。每天傍晚都会看到一些大人们提着篮子,手拿小扒钩在煤渣堆里淘拣着什么。随后才知道他们是在拣二煤。拣回去可以烧水做饭。   
那时,厨子又被称做火夫。意思就是专管烧火做饭的人。烧火这活看起来容易,干起来并不简单。把劈柴点着,把火烧旺并不容易。人心要实,火心要虚,烧火时要把劈柴横竖架起来,留出火心,用松明等引火柴在火心下方点燃才能着好着旺。下雨天,淋湿的木柴更难点燃。因为常年烧柴禾,家家户户的伙房不仅房顶熏得黑黢黢的,就是四壁也是熏得黑明。连头顶的电灯泡,都笼罩着一层黑色的油烟。亮着灯的时候,整个厨房间泛着昏暗的黄色。改革开放之后,农村的生活条件日益好转。农村也开始烧煤了。只是那时除了灶台外又多了个用泥或土坯垒的墩子火。因而各家各户伙房里又多了一样东西被称作火箸。火箸通常是用十六圆的钢筋做成的米把长的前面是锥形、后面是半圆形能手握住的火具,用来捣煤通炉子。说起火箸让我想起一句歇后语烧窑师傅掂火箸倒霉(捣煤)。那时因为家里经济条件不好,虽然也烧煤,但多是为了一日三餐。奶奶、父亲或母亲每天早上起床后先进灶房,用火箸在炉子里捣几下,之后用舀子往锅里添水,开始做饭。饭做好后,父亲开始铲一些煤土和煤。(和煤也有讲究,主要的是煤土和煤的比例,煤土小了,不锈渣。煤土大了煤着得不旺。)煤土是一种不同于黄沙土的胶泥土,家家户户所烧的煤是煤面和粘土加水搅拌而成的煤泥。煤和好后铲几锨把炉子封了。等我们吃罢饭后,又开始在锅台上烧水汊猪食。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等我们都长大了,我们也会帮着父母奶奶和煤。只是我,一说和煤我就害怕了,因为和煤也是很累的活儿。   
1992年为了生活我背井离乡到禹州市红星电瓷厂工地打工,半年多的时光里,也多次来回穿梭于两地之间。最难忘的是坐在大卡车上或是坐在公共汽车上,每次路过灵井街口,都会看到许禹路的路南的路旁一群一群手拿铁锹的当地的中年男子和妇女。原来不知道他们是干什么的。直到有一次看到一辆拉煤的大卡车从西向东驶过时,他们争先恐后用铁锨往煤车上猛戳几下,煤从车上滑落到地上。当然还有那随风飘散的粉煤灰。那时才知道他们是为了生活在雁过拔毛啊。   
我记得父母为了去饭店里给猪拉些泔水,还时不时的给那饭店送些煤土。也忘不了上初中的时候,初二、初三那两年里。因为那时家庭条件不好,没有像样的雨具,因而每次遇到下雨天,到了学校后衣服都湿漉漉的。我的班主任岳美银老师每次看到这种情况都回到家里拿来一些衣服让我换上。然后把我的湿衣服拿到校门口的传达室,在炉子上放一个铁制的熥笼,为我熥干衣服。   
渐渐地,村里家家户户都烧起了蜂窝煤。据考证,蜂窝煤诞生于1949年,山东德州市档案局保存的资料中记载,设计者为当地利民煤球厂的厂主郭文德。以前散煤燃烧不够充分,浪费了本就稀缺的煤炭资源,大量废物随着煤烟向外排放,呛人的同时也在污染着空气,在当时的背景下,人们虽然意识不到这些,但整理一次炉火尘土飞扬、蓬头垢面的窘境却是确确实实地存在。郭文德汲取前人经验,从煤炭的燃烧方式中找寻灵感,经过若干次推敲与改进,设计出了适合中国人使用,布满蜂窝状的煤饼,并亲自为它起了个洋气的名字叫经济煤球。蜂窝煤诞生之初被冠以奢侈品的名号,使用者并不多,但其方便干净、燃烧充分等优点而被全国燃料系统大力持续推广,影响更多人接受并使用,也应了那句古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1957年,蜂窝煤作为一种新生事物被大力提倡。蜂窝煤成为老百姓特别是城镇居民日常生活中的主要炉具。上初中的时候,也曾看到城里人在煤厂的门前又排起长长的队伍卖煤的场面队,窗口里的会计边登记煤本边收钱,窗口旁的小黑板上写着价格。若是自取每吨800块煤售价28元,平均每块3分5厘;若是煤厂工人送货上门,每吨29元,平均每块3分6厘多。虽然只是毫厘之差,但在改革开放初期,人们也是分厘必省的。蜂窝煤不但好烧,节省,还可批量生产,人们可在煤场买到成品煤。家家户户从买面煤,买煤土,和煤的繁琐中解脱出来。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姐夫考虑到家中的经济条件,用大卡车给我们拉了一大车煤。与母亲说起这事,母亲说:不管你姐夫后来咋样,家里需要煤的时候,他开着车往家拉煤;家里盖房子时,他又往家拉了两车沙子。这两点儿我们啥时候也不能忘了。那时为了省几个钱,妹夫自己制了一个做蜂窝煤的工具。我们呢就拉着架子车从离家几里地的地方拉回一些煤土,先把煤和煤土按比例配合好,之后加水和煤。再后来找一片空地开始自己加工蜂窝煤。做蜂窝煤俗称砸煤块,既是力气活,又是技术活,一个细节考虑不周,就会起到事倍功半甚至翻工重来的不良效果。先要找好煤机子才能和煤糊。一是所选的煤质必须是上等易燃耐烧的无烟煤,有烟煤易燃但烟气大,不耐烧,不能选。即使是好煤质还要过筛子,筛掉的煤末好使,筛不掉的煤块要用锤子统统砸碎成煤末再过筛,捡去煤矸石等杂质。然后是和煤糊。选好平坦的场地,掺水和煤糊。此工序重在把握煤掺水的比例,过稀不成型,过稠过干也砸不成,就像做饭和面一样,必须掌握好分寸,用铁锨反复铲翻搅拌,抿成一坨一堆,待煤糊和个正好成色,第三步是选机模和天气。要先选好蜂窝煤机模子,在紧张的季节,煤机子是最紧俏的工具,一切准备停当,天气晴朗时才是第四步实质性砸煤块,也是最关键的一步。之后,操作煤机时两手握紧横杆,蘸过清水或是煤渣,在煤糊堆前高高举起,照着厚厚的煤糊狠砸,一次砸不满,还要举起第二、第三次,一般不过三次,煤机模就装满了。然后挪动煤机模,在平坦的地面上慢慢放置,用两只手大拇指往下用力边提高边推煤球出模,一块黑不溜秋的圆柱状蜂窝煤球,就像母鸡下蛋似的诞生在地面,如果和煤糊均匀,干湿相宜,砸煤用力均匀,放置自然,那么,砸出的煤球就光滑整洁,不歪不扭,端端正正,反之亦然。开始摸不住劲儿,等砸个几块工具使唤顺手了,砸出的煤球就会像军人练队列,一行行、一列列,半天到一天的功夫,就可摆出整齐的方阵。等稍微干了之后再一块儿一块儿把煤球立起来,这样煤球会干的快些。煤球干了之后,再把煤球一块儿块儿摞起来搬到放煤的地方。   
后来村里多了几家做蜂窝煤的,村里人再也不用拉着架子车去别的村拉蜂窝煤了。渐渐的因为生意不好做,那几家蜂窝煤作坊也都关了门改了行,有的老板临不干之前还会到各家各户喊喊,把剩下的煤打成蜂窝煤以低于市场价的价格卖给乡里乡亲。再后来村里多了一些多是外地的送煤球的,也多了谁要煤、送煤的来啦、谁要能打账的煤、谁要那好烧好烧的煤等等的吆喝声。他们先是拉着一车能装五百块蜂窝煤的架子车,随后蹬着能装的三轮,虽然每次拉的的不如架子车多,但比拉架子车跑得快了。再后来换上了一车能装一千多块儿的机动三轮。每每在城里或是村里看到送煤球的拉着满满一车煤球吃力前行的时候,心中就个外地心疼他们。送煤球的刚开始是用双手一摞摞地把煤球从车上搬下来放到卖煤的人要求的地方。逐渐的他们发明了新式的卸煤工具。他们先一手在上一手在下,用劲一夹,把一摞6块蜂窝煤就从车上搬到担煤工具上。然后用扁担挑起两头木板上的蜂窝煤,或是上楼,或是下地下室,或是往院里的放煤的地方走去把蜂窝煤摞得整整齐齐。当主家问数量对吗?他们会很爽快地回答错不了,放心吧!一般情况下,送煤的人送的煤都不会被退回。除了真是煤着得不好。蜂窝煤一般都是有十二个孔,但前些年市场上出了多眼儿煤,十九个孔。孔多了,煤当然少了。烧的时候硫磺味很刺鼻。  
  不会过日子的人,捅火火不旺,烧水水不开,常常饿肚子,两三个钟头,吃不上口热乎饭。生火、焖火都有讲究。煤要充分利用,烧成渣不能一下到掉,要把煤渣敲碎,留下没有烧透的煤芯。无论烧以前的老式煤炉或是烧蜂窝煤煤炉都要懂得养煤炉。就是保证煤炉始终趋旺而不至于熄灭。养煤炉的要诀,就是当煤球将要被燃尽而炉火黯淡之时,及时加注适量的煤球。母亲常说炉子通人性,你怎么待它,它就怎么待你。养炉要通气,生活要顺气。人要好心,火要空心。空心是加注秘诀,加煤前,须先捅好炉子,将最底下充分燃尽,用带勾的铁杆伸进炉口往上捅,以确保氧气的通达。   
1996年我结婚后不久,父母给弟弟和我一人一个蜂窝煤炉,一套锅碗瓢勺。意思是让我们过过小日子,让我们在日后的生活中知道锅是铁打的这句话的含义,更多的是让我们体会到生活的不易。我们买了一些蜂窝煤,开始了新生活。因为白天忙着为生活奔波,因而只有早上和晚上在家做饭,一天有三块煤就足够了。晚饭后,在炉子上放一壶水,这样可以烧一壶开水倒入茶瓶,在放一壶水等睡觉的时候水也热了。可以洗洗脸泡泡脚。日复一日,年复一年。2007年,村里往各家各户通了自来水,我们用上了热煤炉。这样只要不停水,家里一天二十四小时都有热水。不仅冬天用个热水方便了,更主要的是每年夏天,天天都可以洗个热水澡。烧蜂窝煤,也有不方便的时候。那就是每当炉子灭火了之后,就得找些柴禾生火。虽然每晚睡觉前,妻子都会问我换煤了没有,但是有时因为忙碌,也会忘了换煤。结果免不了炉子灭火。谁家也都会有这种情况发生。生火的时候,有的人家把炉子掂到临街的路上,有的是掂到院里,无法往路上或院里掂的就只能在灶房里生火。先找些易燃的柴禾,垫着然后找些木棍树枝等,或找起来之后再把煤球放上引燃。有时还的用扇子不停的闪搧。生炉子时费事极了;厨房空间小了烟味会熏死人;几年下来,灶房的屋顶和雪白的墙也被熏黄了。当然了炉子灭火时也有不去生火的时候,那就是用火钳子夹一块煤去邻居家引火或是夹走邻居家炉子里红腾腾的煤球。   
每到冬天村里很多人家都开始用煤炉取暖。这样免不了有煤气中毒的现象发生。记得1991年元旦节过后的几天,那时我在供销社工作,听单位同事说在清虚街北头一栋楼房里。一个年轻的女孩元旦节从外地回来,父母怕她冷给她在屋里放了一个煤炉。没想到第二天那女孩因为煤气中毒就再也没有醒来。随后才知道那女孩是我复读时的同学关辉,她是应届生的佼佼者,1986年考入上海外国语学院,1990年毕业后分到省外贸工作,单位里准备着元旦后派她到意大利,没想到她年轻的生命竟被一氧化碳夺走。父母的一片好心却不幸害了女儿。    多少年前曾听人们说笑话,做饭哩,没有柴禾没有煤,你烧个气儿吧!,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液化气、煤气管道及各式各样电炊具的日渐普及,黑不溜秋很不起眼的蜂窝煤,为历史发展阶段的产物,曾经是我们人类生活一日三餐须臾不可离的朋友;它曾改变了我们人类几千年落后的农耕时代的生活方式,它也催生出现代电气化文明的生活方式。现在蜂窝煤离我们渐行渐远,虽然它为人们取暖做饭烧水等功能逐渐被现代化的电气、天然气、液化气所代替,但是,它那燃烧的红彤彤火苗未被熄灭,它还在广大的农村冬天为人们取暖做饭烧水,它还在各个城市的角角落落为广大的农民工和城市的低收入者进行着生活服务。可不是吗如今在农村,家家户户也都告别了烧煤时代,走进了烧气儿时代。不烧煤了,省得天天记着换煤,一次不换煤,炉子灭了还要烟熏火燎的生炉子;不烧煤了,也不用过几天倒一次煤渣了;没有煤渣,生活垃圾减少了;不烧煤了,家家户户用热水的方式也变了:有的用太阳能热水器,有的用电热水器。  
  只是时代的发展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一些缺憾和无奈:看不到了烧煤的绿皮火车;看不到了夕阳西下的时候村里的那缕缕炊烟;听不到了走大街穿小巷送煤球的吆喝声;看不到了炸爆米花的身影;也看不到了送煤工疲惫时随意找片地方,铺一块破布或是自己的衣裳熟睡的身影;看不到街头推着车装着煤炉的车卖烤红薯的老者的身影;看不到了挑着一头热的挑子走街串巷剃头的身影;我们也会不由地感慨烧煤做的饭不如烧柴和做的饭的味道好,烧液化气做的饭有不如烧煤做的饭的味道好。   
面对渐行渐远的烧煤时代,我无法挽留,只有在心中无限的怀念、流连。                          

发布时间:2019-08-24 14:04

上述文字是💠《烧煤的记忆》✨的美文内容,大家如想要阅读更多的短文学、文学名著、精品散文、诗歌等作品,请点击本站其他文章进行赏析。

版权声明:本文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仅代表作者观点。芒果文学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进行举报,一经核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文章阅读

雨夜梧桐

编辑荐: 梦而已,趁着雨夜降临,伴着落叶而去,无需用理智的思绪拖拽逻辑的定义,痒痒的一笑,诗一般的怀抱这吉他的颤音温柔睡去,了却孩子般的记忆吧。 十年,不长不短,熬...

[散文随笔] - 2022-01-13 12:28:28

时间给予你幸运,别忘当初为何出发

我不知道前方呈现的将会是什么,但是我敢笃定地说,任何你想象得到抑或是想象不到的东西都会出现在你的面前,或好或坏,或喜或忧,就好像你沿着河流的方向搜索,即使只渴望看...

[散文随笔] - 2022-08-13 09:26:11

今年的麦子颗粒无收

今年的麦子颗粒无收 这是我上山下乡的第二个年头。 1970年的春节结束以后,我从成都家里回到生产队,发现了一个令人感到奇怪的现象,在乘坐长途客车,进入洪雅县境开始,看见沿...

[散文随笔] - 2019-08-11 14:06:21

观《平凡的世界》有感

1988年,路瑶以《平凡的世界》获得矛盾文学奖。根据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平凡的世界》不知道什么时候开播了。 最近由于身体的原因,一直处于休养状态。前几天,偶然在排房看到几...

[散文随笔] - 2022-03-10 22:47:15

苦闷的日子

(一) 这些日子,实在太苦闷了。 真的,难以找一个词汇来填充我的荒芜之心。我实在不敢去提起,在这个春天里,我抓了多少春雨,看了多少春花。我的心一直很苦闷,几乎计算不出这...

[散文随笔] - 2023-06-08 07:37:50

灌阳苦茶

在灌阳,家喻户晓都知道有一种茶叫油茶,却还有一种苦茶(芧油茶)颇受人们喜爱,几乎是灌阳中下,新圩,水车,文市的挚爱,连我这个黄关人氏都钟情于这杯苦茶。当大家围坐一...

[散文随笔] - 2019-09-13 03:49:08

母亲,感谢您的不弃之恩

两天前,腾讯新闻弃婴苦练成舞蹈冠军,亲妈看电视认出他。吸引了我忍不住点进去看。 故事主角是位聋哑弃婴,在1995年被丢弃在哈尔滨南岗客运站,幸运的是被赵丹(女)收养,赵丹为...

[散文随笔] - 2022-12-14 20:10:32

路漫漫

早几年的时候,我每天开车走同一条路去上班。说同一条路,那也是因为只有这么一条主干道,双向两车道,边上还有一条非机动车道。这样的路,每天不管是早高峰还是晚高峰,不见...

[散文随笔] - 2022-05-20 04:02:24

夏花谣

我从山野花消停,春融初夏花雨依稀路人远,何人醉醒问芬芳,一缕清风云雾霾,细雨不问归去人,何时才有如意事,世事皆如此。 碧波澜澜沧两岸,青竹随风摇闲落,说是沙沙,却道...

[散文随笔] - 2022-03-11 11:22:39

开班第一课

2018年7月14日星期六上午九点半,朝槿社会服务实践队结束了开办仪式以后便开始了第一堂课。 五年级的第一堂课是班会课,支教组组员吴雨珂作为五年级班的班主任主持了这节班会课...

[散文随笔] - 2023-04-13 05:02:35

红尘泣泪,繁华落尽江湖

编辑荐: 爱情路,用血泪铺就,点点情,滴滴痛,无尽无穷,奈何桥边,饮不尽旧伤,喝不完新伤,孟婆汤,解不开,爱恨情仇。 江湖阴影,泪水无情,来世蹉跎,一世恩怨,三杯情...

[散文随笔] - 2022-01-24 09:39:12

乡村六月的雨

清晨,天还没有亮,就被窗外哗哗的雨声吵醒。 六月的雨带着绿色的芳香扑向窗户,用力的砸在树叶上,发出一阵又一阵淅淅沥沥的声响,忽高忽低,忽远忽近,驱逐了几天来地闷热,...

[散文随笔] - 2022-05-31 20:06:37

街边

我走在下班的路上,看见一个妇女趴在地上,哀嚎不已,边上有几个女子试图用力将她拖起,但她死活不肯起来。 边上有些围观的人,没有人帮忙,从她们跟前走过,我只听见趴在地上...

[散文随笔] - 2023-06-11 09:52:34

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他年当与君卜筑于此,买绕屋菜园十亩,课仆妪,植瓜蔬,以供薪水。君画我绣,以为诗酒之需。布衣菜饭,可乐终身,不必作远游计也。沈复与陈芸这对世间少见的风月客,终是将细...

[散文随笔] - 2022-11-30 21:29:19

因为我们相爱的没有理由,所以无需为分手寻找借口

舍不得放开你的手,是这辈子无法遗忘的温柔,再次见面把我们故事重叠,这面是新生,背面是苍穹。 仿佛还能听到度化爱的乐章,已超越了死亡,在记忆空间获得了永生,回忆无声无...

[散文随笔] - 2022-01-26 02:45:30

追缅那样青春激扬(井冈情之二)

为什么是48级台阶,脑中似乎始终有两种声音在激辩,一处告诉我,信他吧,那是权威,临山入门为一级。另一处告诉我,信心吧,那是真获,倒在离成功仅一步之谣,冥冥中要有定数...

[散文随笔] - 2023-06-29 07:3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