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历史 >

⭐三顾茅庐疑点重重,根本经不起推敲

最近网络热点文章💠《三顾茅庐疑点重重,根本经不起推敲》,很多网友都想阅读✨三顾茅庐疑点重重,根本经不起推敲的详细内容,芒果文学(www.mangowenxue.com)编辑精心收集整理了相关内容,希望大家都能开心的阅读。

三国历史中,诸葛亮作为蜀汉集团的宰相,不仅劳苦功高,还忠心耿耿,也不枉刘备当初三顾茅庐请他出山了。

但凡了解三国历史的人,没有不知道三顾茅庐这个故事的。不过,一直以来,就有不少人怀疑它的真实性。那么,这些怀疑究竟只是故作惊人之语,还是确实有事实做依据?三顾茅庐到底是否有其事呢?

先看传统的说法

三顾茅庐的讲法,最早来自《出师表》,是诸葛亮自己说的,“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这里强调了刘备的知遇之恩,不过,故事的具体过程没有说。

后来陈寿作《三国志》时,将刘备请诸葛亮出山的过程较为详细地写了出来。屯兵新野时,先是徐庶前来投奔,刘备重用了他。后来,徐庶便向刘备推荐了自己的好友诸葛亮。刘备的第一反应是,“君与俱来”,你和他一块来。

但徐庶却说,诸葛亮这个人,只能是你去见他,不能让他来见你,所以我建议将军您亲自去拜访。刘备一听徐庶这么说,认为诸葛亮必定有大才,所以便亲自去登门拜访诸葛亮,连着去了三次,才最终见到面。

后来,南北朝时期的裴松之在给《三国志》做注的时候,又增加了一条《襄阳记》中的史料。故事说,刘备去拜访当地名士司马徽,想请他出山。司马徽不愿出来,但他也推荐了两个人给刘备,就是庞统和诸葛亮。至于后来如来,就没有了下文。

关于这两次举荐,并没有具体的时间记载,但很多人认为先是司马徽推荐了诸葛亮,而后又经过徐庶的大力举荐,刘备认识到诸葛亮的价值,便下定决心请他辅佐自己,才有了三顾茅庐的发生。

疑点在哪里呢?

质疑三顾茅庐故事真实性的理由主要有二点:

其一,不合情理。三顾茅庐发生在建安十二年,当时刘备四十七岁,征战疆场二十多年,虽然没有成大业,但在当时人的心中,他也是一个有名的大英雄,连曹操都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相比之下,诸葛亮当时仅二十七岁。年龄问题是硬伤,刘备完全可以说,当年我闯荡江湖时,你还穿着开裆裤呢。而且,诸葛亮虽然号称卧龙或者伏龙,但其实,他在荆州的名望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大。这在《三国志·诸葛亮传》里有记载。本文为讲历史原创,未经讲历史官方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诸葛亮)身高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简单翻译过来就是,诸葛亮身高近1.9米,常常自认为是管仲、乐毅这样的人才。但是,周围的人却都认为他在扯淡。只有诸葛亮的两个好基友,徐庶和崔钧相信他的才华。

所以,无论是从年龄还是从名望上看,刘备都没有理由三顾诸葛亮。礼贤下士是好事,但凡事都要有个度。对一个天下的大儒,你多请几次会传为美谈。但对一个普通的士人太过卑微,却很有可能适得其反,影响自己声誉。

其二,不符合刘备的风格。刘备作为一个乱世生存的老兵,深刻明白一个道理:有名的不一定有才,越是名气大的越可能只会纸上谈兵。所以他用人本着的是一种实用主义态度,只有经过自己考核认可的才会大用,名士推荐起到的作用有限。

一个直接的证据便是庞统。庞统和诸葛亮齐名,一个叫凤雏,一个叫卧龙。但是庞统在依附刘备之初,并不受重视,只当了一个小小的县令,还因事被免了官。幸好,鲁肃向刘备大力推荐了他,诸葛亮也跟着推荐。刘备这才亲自面见了庞统,在进行了充分的沟通交流后,认识到他的才华,才重用了他。

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一则,庞统在依附刘备之初,并不被刘备所熟知,恐怕更没有见过面。而我们之前提到过,司马徽曾经向刘备推荐过诸葛亮和庞统,由此可见,刘备起初并没有把司马徽的推荐放在心上。

二则,刘备后来之所以重用庞统,鲁肃、诸葛亮的推荐也只是起到一个门槛的作用。真正的核心在于通过面谈,刘备认识到了庞统的才华,于是才决定重用他。

所以,刘备是一个实用主义者,看重的是实际的才华,这点跟曹操一样。这种情况下,刘备一方面会因为对人才的渴求而去寻找名士,同时做一些礼贤下士的举动。但另一方面,他本身不会对名士有着过高的崇拜之情,并没有名士情节,他更看重实而不是名。

诸葛亮有一定名气,但有没有真正的才华,他并不知晓。依照刘备的用人准则,他又怎会为了一个不知道有没有才华的人而去再三地乞求呢?

反面的证据

当然,光有怀疑并不行,如果拿不出有效的材料,一切都没有太大的说服力。反面的材料当然有,出自三国时期魏国人鱼豢的《魏略》。

话说曹操平定了北方之后,诸葛亮看出荆州的战火已经不可避免。但刘表这个人是个慢性子,也不懂军事。诸葛亮于是北行,去见驻扎在樊城的刘备。但是,因为与刘备没有交情,而且年纪也不大,便没有受到特别的重视。

等到大家都一一散场了,诸葛亮却赖着没有走。刘备也不以为意,坐在一旁编个叫毦的小玩意。诸葛亮此时说了,“将军应该胸怀大志向啊,怎么只是在编毦呢?”刘备一听,顿时觉得这个人有料,便扔了毦,回应诸葛亮,“这话说的,我只不过借此消愁罢了。”

两个人于是你来我往,进行了一番问答题。交谈的最后,诸葛亮给出了一个可行的方案,将南下到荆州的人口登记在案,以此来充实兵粮。刘备听从了,结果兵力果然变强盛了。从此,刘备知道了诸葛亮的能力,便把他尊为上宾。

根据这种说法,不仅三顾茅庐不存在,而且还是诸葛亮自己主动去找的刘备。在毛遂自荐的过程中,一开始还不受重视,一直等到自己的谋划有效果后,才得到刘备的礼遇。从现代人的眼光来看,这种记载似乎更有道理。一则诸葛亮的年龄确实不大,名气也一般,他去主动拜访刘备也合乎情理。

二则,从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来看,他是个积极进取的人,想要在仕途上有所建树。而当时的情形已经十分危急了,不由得诸葛亮不主动出击了。不然,只能做曹操的臣下之人了,诸葛亮并不想这样做。

更何况,管仲、乐毅都是善于主动抓取机会的人,诸葛亮并没有一般儒生那样的心理负担,非要垂钓渭水不可。因此,他主动投靠刘备的可能性存在。本文为讲历史原创,未经讲历史官方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到底谁对呢?

我个人比较倾向于诸葛亮本人及陈寿的说法, 即三顾茅庐是真实存在的。理由如下:

其一,《魏略》的真实性有疑点。历史深受政治影响,很多时候是为了政治宣传。鱼弮是魏国中期的人,长期生活在北方,是在曹魏的统治之下,自然是以魏为正统。一方面他对南面的蜀国没有直接的了解,材料都是间接的,不免有很多不实的地方。

另一方面,为了诋毁对方,也会有意采用一些不真实的材料。在这种情况下,否认三顾茅庐的存在,转而采用一种故意贬低刘备、诸葛亮形象的史料是很有可能的。当然,这只是推测。

其二,陈寿及诸葛亮的信誉。陈寿本来是蜀国人,对蜀国的历史较了解。而且他的《三国志》一向以良史著称,有人品保证。所以,陈寿的可信度非常高。而诸葛亮更没有必要公开撒谎。作为当时蜀汉的实际的掌权者,人们对他的过往经历会非常好奇,必定会知之甚详。

三顾茅庐只要发生过,在当时应该是个大事件,必定会有很多人知道。如果没有人知道,基本可以断定不存在。既然诸葛亮敢在给皇帝的表文中写出来,有意树立君臣相知以及自己深受先皇重视的形象,就说明他不怕被人拆穿,不怕给敌对势力所利用。所以,从这里反推,三顾茅庐应该是存在的。

但是,还有一个问题没有解决,三顾茅庐故事的不合情理、也不合刘备的脾性,这件事怎么说?

三顾茅庐的真实原因

以往对三顾茅庐的认识,主要是强调刘备的求贤若渴以及君臣相知的千古美谈。然而,实际情况恐怕不是这样。

我们知道,拜访诸葛亮是徐庶热心的推荐。因此,在刘备确定前往诸葛亮住处拜访时,徐庶应该已经事先跟诸葛亮打好招呼了,约定好时间地点,这是下属办事时应该做的。同时,提前的联系也是让诸葛亮做好充分的准备,迎接这一次面试。刘备对此也应该心知肚明的。

正因为他的心知肚明,所以第一次拜访诸葛亮却见不到人时,才明白对方是有意的。结合之前司马徽的拒绝,这就透露出一个很危险的讯息:荆州士人不愿意跟他刘备合作!刘备必须破局,而且要快速破局。因为时间已经到了建安十二年,曹操的北方已经基本统一,南下荆州也指日可待,留给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如何快速赢得荆州士人的拥护?千金买马骨!只有这样才能快速把自己爱才的名声扩散出去,才能让士人归附自己。所以,当他第一次被诸葛亮拒绝后,不仅没有愤怒,反而从中发现了一个作秀的绝佳机遇。

于是一而再再而三地登门,三顾茅庐的佳话诞生了,刘备的求贤名声四处远播,一切正如他设想的那样。最终,这名声帮助他赢得了民心,进而奠定了后来入主荆州以致三分天下的可能性。本文为讲历史原创,未经讲历史官方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发布时间:2022-01-12 14:56

上述文字是💠《三顾茅庐疑点重重,根本经不起推敲》✨的美文内容,大家如想要阅读更多的短文学、文学名著、精品散文、诗歌等作品,请点击本站其他文章进行赏析。

版权声明:本文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仅代表作者观点。芒果文学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进行举报,一经核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文章阅读

多尔衮真正的死因,绝非“坠马”二字这么简单

历史上很多著名人物的死都没有交代清楚前因后果,清朝的皇帝尤其严重,很多皇帝的死都是简单几句话几个字就恕我按了,多尔衮的死更是充满了蹊跷。 多尔衮的死亡在史书中记载的...

[历史] - 2021-12-21 23:18:16

刘伯温死前送给朱元璋一筐鱼,这有什么寓意吗

大神级别的人物,做事的风格总是让人捉摸不透,就比如刘伯温临死前给朱元璋送了一筐鱼,这到底是什么用意呢? 刘伯温是一个高人,同时,也是一个被神话的人。大家都知道在中国...

[历史] - 2022-01-16 18:24:03

绿衣为贱装 那关羽为什么要戴绿帽子?

绿衣为贱装,那关羽为什么要戴绿帽子?在作者当时的年代已经形成了风气。若非前人有描述关羽绿衣,相比作者不敢这么大胆给二爷写成绿衣。只可能是前人已经有此描述,作者不过是...

[历史] - 2023-04-06 17:10:56

他是一匹来自北方的狼,靠奸诈当了皇帝,嗜血成瘾

貌似越靠近北极的位置,人们的战斗属性就会越发的强悍,下面这位人物可谓人中之狼,自小目睹父亲被杀,年幼的他独自摆脱追兵,长大后卧薪尝胆,终于复仇成功,可谓真男人。...

[历史] - 2022-05-17 13:17:41

唇亡齿寒的兄弟情义,细数大明和朝鲜的盟友关系。

要说到历史上与我国邦交最密切的国家,就要数明朝时期的朝鲜了,不过说邦交也不准确,因为朝鲜是大明的附属国。 明朝与朝鲜的关系,是血与火锻炼出来的兄弟关系。 1592年至159...

[历史] - 2022-03-16 14:10:56

袁隆平院士的生平如何,他对世界的影响有多大?

袁隆平从事杂交水稻研究已经半个世纪了,不畏艰难,甘于奉献,呕心沥血,苦苦追求,为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做出了重大贡献。先生的杰出成就不仅属于中国,而且影响世界。 袁隆...

[历史] - 2021-12-18 22:43:11

孝庄死前到底留了什么遗愿竟然难住康熙38年

康熙幼年就没了父母,小小年纪登基为帝的路都是孝庄一路辅佐走过来的,这样的感情可以说是谁都难以取代。孝庄去世前留下了遗愿,康熙无论如何都是会完成的,可是孝庄的遗愿显...

[历史] - 2023-01-01 12:37:57

亚父范增最后是怎么死的?

范增(公元前277年—公元前204年),居巢人士(今安徽巢湖),秦末楚汉时期的谋士、政治家,辅佐项羽建立西楚政权。后被刘邦使用离间计离间了项羽跟范增,范增被气走,回乡时,...

[历史] - 2022-11-02 07:18:02

古代人做的这三件事,每件都能让你大开眼界

古时候的百姓由于教育的匮乏,以及认知的不同,常常会做出来一些我们现代人看来匪夷所思的事情。 在古代,古人做了很多现代人看来比较奇葩的事,但有些对于当时来讲却相当的流...

[历史] - 2022-04-19 18:43:12

淝水之战,一个英明的君主犯下一个错误导致的失败

历史上有很多的经典战役,多是以奇妙的计谋制胜,以少胜多往往更是令人称奇,津津乐道。但是也有被自己打败的优势方,比如今天我们将要看到的前秦苻坚,他本来已经拥有了当时...

[历史] - 2021-10-03 15:56:37

诸葛亮的一生中,有没有什么令人遗憾的事?

对诸葛亮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资料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说起诸葛亮很多人都知道,毕竟基本上大家都看过三国演义,他的智谋令很多人都特别崇拜,那么就是这样一...

[历史] - 2021-11-24 07:43:40

康熙初年的四位辅政大臣都是谁 他们都是什么结局?

顺治十八年(1661年),年仅二十四岁的顺治皇帝爱新觉罗·福临驾崩于紫禁城。这位爱美人不爱江山的皇帝在自己的爱妃董鄂氏病逝不到半年就也离开了人世。顺治帝遗命由皇三子爱新觉...

[历史] - 2023-03-16 22:34:56

楚庄王三年不飞 一飞冲天 饮马黄河 问鼎中原 楚庄王称霸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楚庄王是春秋时期楚国国君,春秋五霸之一,为了争当霸主,楚晋之间进行了长时间的战争,双方互有胜负,楚国在楚庄王十七年的邲之战中大获全胜。使楚国的声威大振,国势日强,...

[历史] - 2022-05-22 02:27:48

做皇帝都是锦衣玉食,这位皇帝却没吃过一顿饱饭,司马邺的一生有多惨?

导读:做皇帝都是锦衣玉食,这位皇帝却没吃过一顿饱饭,司马邺的一生有多惨? 亡国之君的境遇总会让人唏嘘不已,曾经辉煌的晋王朝也免不了走向灭亡,只是这个下场实在凄惨,一...

[历史] - 2021-10-01 07:03:29

为啥关羽能长期执掌荆州 三个字可道出刘备的无奈

因为关羽的重大失误导致荆州被东吴孙权所袭取,使得蜀汉蒙受巨大的损失,由此而引发的夷陵之战更是让蜀汉元气大伤,从此复汉希望大为渺茫,尤其是因此这两场战争而损失大量的...

[历史] - 2023-06-06 12:18:20

太平天国为何会爆发天京事变这种事情?天京事变后太平天国元气大伤 为何还能坚持八年?

天京事变是1856年太平天国领导集团之间发生的一次公开的分裂,在天京事变中,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先后被杀,翼王石达开出走败亡。天京事变严重地削弱了太平天国的领导和军事...

[历史] - 2022-05-22 21:18:04
文章阅读TOP1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