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散文 > 散文随笔 >

⭐岁月煮过的记忆

最近网络热点文章💠《岁月煮过的记忆》,很多网友都想阅读✨岁月煮过的记忆的详细内容,芒果文学(www.mangowenxue.com)编辑精心收集整理了相关内容,希望大家都能开心的阅读。

人是最容易忘本,我便是。有时候不仅仅是努力从记忆里抹去那些曾经岁月的苦难痕迹,还杀狠那些曾经给我抚育生命的饮食,连看都不想看了。但无论是食用美食还是吃“糟糠”的时候,跳出来跟我较劲的还是旧时的那些沾满了尘埃的苦难记忆,带着煮过的痕迹,如烙印,你就是试图抹去而不能。

  在一些场合,特别是扎堆问医的时候,常听到患者说,食欲差,不想吃……听到这里我就莫名的反感,当然,患者似乎并非是那种无病呻吟的样子,苦痛挂在眉宇间,不能掩盖。我私下很喜欢恶作剧,肚子里说,哼,装模作样,给你个时光轮回,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让你穿越一下,回到那大跃进人民公社以后的时代……我想,确切地说是诅咒,让你吃山菜,就吃那地边的马齿笕,而且管够!让你站在锅台边,舀上一碗地瓜干粥,吃!还得管你够!如果这样,你还侈谈什么“食欲”!

  在我的家乡,若说“马齿笕”这个名字,那真的是很文绉绉了,我没有学过植物学,一直到现在,我的记忆和口头都叫它是“马齿菜”,村里人都这样叫,也不知道这几个字是否字形正确,而且说的时候,发音绝对是深恶痛绝的。地瓜干粥,那是最家常的,现在说吃个家常便饭,那真不得了,说是便饭,那就是花天酒地,已经名不副实了。有些人的话已经不能按照常规去理解了,怪不得老外对中国话不解。但那时候,地瓜干粥可是天天不能断顿的主食。我记得,也是我情有独钟,地瓜干放在石臼里捣乱,再用筛子过了粗渣,剩下的地瓜面才是好东西,怎么好?掺水和面,擀成面条。石磨推出来的地瓜面的口味口感就比不上石臼里捣出来的。若是技术不成熟,绝对不能成面条状,擀面杖要轻轻走过,如蜻蜓点水差不多,或风行水上,切面条的时候,下刀要轻盈,不能拖刀,否则,那面不劲道,就不成形了。再放在玉米皮上,恭恭敬敬的,送到锅的鼻梁(就是现在所谓烧饭放在锅里的铝器,有的是木棍做成的,我们农村就叫那个不伦不类的名字,不知道名字的来历)上,出锅的时候,那面条上面泛白,一层淡灰色的白,就像那熟的地瓜干经过一个冬天在坛子贮藏以后,上面挂满了霜,跟柿子饼上的白霜极似。我那时候也想,既然称为面条,为什么不是在锅里的沸水里煮熟呢?后来我想,一定是不经煮的。唯一可以让我对那时候农村饮食值得留恋的就是地瓜面条。但我不经常吃,妈也不大那样做,也不敢妄言恳求。我猜想,可能是做成打卤面,认为那卤子往往是很破费的,在我们那里,嘴也叼,打卤面的卤子没有个海鲜,若用自家园子里的菜做卤子就没有多少滋味了。说起“海鲜”,那时候也就是小虾皮,大鱼大虾是不敢奢望的,但觉得那种鲜味比“味达美”来的纯粹健康,至今还在记忆深处,那些小虾还在眼前跳跃,复活了。

  只是在邻居家吃过一次。我们是相邻的两家,那天邻居家盖新房子要上梁,中午吃的就是地瓜面条。我是小孩子,动土盖房子,自然惹眼,所以就在邻居家的院子里徘徊,也是被那面条吸引。干活的人吃完了,我还没有走,邻居家的女人我叫她是“六母”,她见状,端了一碗给我,我在她面前却不是怯怯的,眼睛里充满了感激,呼噜呼噜的,如那睡觉时候人发出的鼾声一般,一会就下肚了,没有来得及品味到底是个什么滋味,那是怎样的奢侈和享受啊,多少带着一些狼吞虎咽相,是孩子,六母看了看,还是谅解了,我那时心中很担忧,唯恐六母把那碗中途夺回去。她可能也知道孩子是饥肠辘辘之中,眼角耷下来,似乎是不忍心看如此贪婪的吃相。

  我和六母只是邻居,本无什么血缘和亲戚关系,但那种亲近与温暖的感觉始终伴我,时常无端地想起,而且小时候“六母”给了我很多很吉利的预言,不知道我是不是在她的预言里找到了什么动力,但想起她足够温暖一辈子了。和村里人絮叨我离开这些年的变故,总是提到六母,他们告诉我依然健在,我算了一下,大约也得九十几岁了,跨入耄耋之年的她到底怎么样?终于那年我回去,带了点礼物去看她,那种亲切让我终生不忘,她从坑头上欠了身子,握住了我的手不放,端详着我。我心想,可能是在寻觅当年喝地瓜面条的影子。我羞涩了。

  “没有忘本,没有忘本。可惜……”六母的话很无常,我实在想不出这几个字的逻辑,一脸的愕然。我想,可能是我还回来看她的缘故?我的理解很狭隘,也许是年老了说话就不能追根究底,所以我不能细想。“可惜”后面的话她没有说,我想,可能是因她的老邻居——我的妈妈早就不在了,所以惋惜,不然凑在一起可以拿我当做永远骄傲的话题。

  从工作岗位退了下来,我才有心有闲工夫去讲究吃什么自然的食物了,每当阳春始或者是秋末,我以为这个季节才是最干净最纯洁的,就驱车去山中寻向阳坡,找我钟爱那马齿笕,专拣那些肉嘟嘟的,肥的流油的,吃法无需犯愁,上网看看世界上都会有哪些美食家的经验之谈,所以,吃过各种马齿笕凉菜。蒜泥和姜汁,就这样两种调味品,简单的很,却可以吃出很多的味道。

  其实,这个吃法还是那时候母亲的做法,没有什么高级的调味品,那时只能选取这样的简单素材,简单的往往就很地道,我现在的这个观点始终左右着我,包括我谈及那些治学方面的道理也都是从母亲那儿学来的。比如,有人问我,怎样可以把一本厚厚的书看透,比如看《红楼梦》,这是个特别难以驾驭的课题,但我可以夸海口,多半是鼓励读书朝着这样的方向。我说,只要你把一本厚书读的越来越薄就可以,100万字,第一遍你读成只剩下20万字,下次再读就剩下一万字,最终就剩下几句话几个词。我说,你看红楼梦,作者已经说过四句话: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读一本红楼梦就是去读那种缠绵悱恻的味儿,从荒唐言里读出真实,也跟着作者唏嘘叹息落泪。我知道,我的这个观点只是一家之言,但却对很多人产生了引导性的影响。一个学生告诉我说,那时候你说这段的时候,我特别用心,我的大学生活变得很轻松,就是开一门新课,我就把书读薄,读到一种境界,直到读研究生,我都读的轻松。我听着他的叙述,我直吐舌,心愧,且一直追问自己有没有误人子弟的嫌疑。

  当然,不能完全以为读书就是为了“读薄”,这只是一个境界而已。华罗庚曾经说过,读书的真功夫在于“既能把薄的书读成厚的,又能把厚的书读成薄的”,这番对读书的独到见解,耐人寻味。从取向上说,“读薄”偏重于求深度,“读厚”则偏重于求宽度。从方法上说,“读薄”需要开掘、“蒸馏”,“读厚”则需要拓展、杂糅。“杂”是“杂取”,是“旁征”;“糅”是“糅合”,是“交融”。并非漫天飞花,不着边际,这也是读书是否成熟的一个标志。深入了解世界的重要途径,就是在把书“读薄”的同时,把书“读厚”可“薄”可“厚”,自如了,便是不二之法。读书是一门学问、一门艺术,其真谛和要义唯在于:由“薄”而“厚”,再由“厚”而“薄”。如此循环往复,则境界全出。如果要“读厚”,我想,主要是用你的阅历经验来丰富读书的体会,深度的理解不是你去解释,而是去丰富,进而就可以去扩展杂糅了。如此的“薄”与“厚”,才是真的握住了读书的要领。至于读书把厚的书也读成厚的,也算在读书要领之中的,对常人应该是很有难度的事情了。回到“煮”的问题上,岁月煮过了,留下的是沉厚的味道;书“煮”过了,给你的应该是精华。如果是要得书的要领,那就必须“煮”,就是“蒸馏”,挥发那些水分,得出真谛。

  就生活而言,我始终觉得素淡才是真实,这个习惯和认识一直伴我到现在,曾经在吃的方面也走过奢侈之路,鱼肉为伴,但很快身体的变形使你不得不倾向于原始的饮食了,发现还是那些地瓜干马齿笕才是益友,不仅仅是可以滋养身体而不会被多余的脂肪和胆固醇玷污膨胀,同时,很多温暖的感情记忆都会从这些朴素的食物里跳出来,让我感动一阵子,甚至可以把这些朴素当做华美,享受着记忆的美妙,越是被岁月包裹得很深的,越是芳香不散。

  若是从富贵再到贫贱,可能难以有梦,因为梦中的富贵成了一种奢望与隐痛,深陷这个圈圈的人是怎么也不喜欢做这样的梦的。但没有富贵的人可能常常拿儿时的经历与故事,甚至是遭遇来温暖自己的空虚,我便是,那时的地瓜面条还是热的,在我的面前还慢吞吞地冒出氤氲之气;那时的马齿笕四季不死,始终鲜活地在我的记忆里,我不怕这些赶走了当下的鱼肉。

  我还以为,人生或是治学的道理之悟,不要只是看他是否聪明,我的观点是,他的经历才是他治学和做人的根本,聪明是醒悟的快,慢悟往往留下的是更沉厚的东西,实在是与聪明愚钝无关。

  我还以为,能够在空寂或者坎坷的时候,作为心灵的鸡汤,会很温暖,一点也不像那些书本上的“鸡汤”来的无滋无味,甚至变味。久之,越是“鸡汤”的说教越是让人心烦,因为他们都是凌空而居,说些纯粹的道理,试图改变你,而不是关怀你。常常想,那些“乡味”,在还没有端上桌的时候就凑过鼻子,深嗅几口,真好,本色的,纯粹的。你还可以拿手去干扰散出的气味,尽情地闻,不受所谓的“经典”的框框包裹而重新去顿悟。

  有时候说那时候的故事,孩子总是耻笑我老掉牙,那日,孩子的孩子抱怨上学坐三轮。我说,我那时候没有三轮,只有两条腿,别不知足。是啊,一代代的人总是翻开昔日的记忆,但尽管老掉牙,却是有根本在!就是希望能够改变,也别抱怨,应该在心中留下一份感激。

  岁月煮过的记忆,总是留下新鲜的痕迹,并给我们理解生活的钥匙,即使是不能一下子打开你的那把心锁,却还是会给你一个启发,找到一把管用的钥匙,翻开记忆的每一页。

  记忆,被岁月煮过,总是很精纯,也熟透了,如果你拒绝生涩,就去寻觅那些在你的记忆里被岁月煮过的痕迹吧。

                         

发布时间:2019-08-04 14:01

上述文字是💠《岁月煮过的记忆》✨的美文内容,大家如想要阅读更多的短文学、文学名著、精品散文、诗歌等作品,请点击本站其他文章进行赏析。

版权声明:本文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仅代表作者观点。芒果文学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进行举报,一经核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文章阅读

八月,你好

时光在岁月的长河里悄然流逝,记忆的光影在心底若隐若现。 八月,月光朦胧的深夜,繁华的街道终于安静了,璀璨的街灯照耀着县城的每一个角落。忙碌了一天的人在梦乡里遨游着,...

[散文随笔] - 2022-05-22 06:27:42

台风碎记

台风杜鹃,已经离去一个多月了,但心绪里好像还有着他的影子。 今年农历八月十三日,距中秋节还有两天。这个日子,如果不把中秋节拉扯到一起,是说不上什么名分的。然而,台风...

[散文随笔] - 2023-04-08 15:02:12

阳光孟小

7月17日,一改往日的阴雨,清晨的阳光暖洋洋的将孟小笼罩,清风徐徐,风和日丽。在朦胧的睡梦中,就隐隐听见小孩子的嬉戏声,夹杂着哗哗哗的扫落叶声音,还带着时不时风吹树叶...

[散文随笔] - 2023-04-06 01:12:04

2015年6月18日

2015年6月18日 一场大雨,很突然。没来得及躲,路上有很多人和我一样,少了伞。雨点带着午间的热气,我能呼吸到,这是夏雨的味道,有躁动,有安静。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开始感觉...

[散文随笔] - 2023-06-27 13:42:48

夜色寂静,思念情长

夜已深,白日的喧嚣都停止,四周一片寂静,身边响起宝宝轻微的呼吸声,均匀有节奏,时不时地传来隔壁房间的梦呓声、磨牙声,白天听得到的,听不到的,一切声响在夜的静里浮动...

[散文随笔] - 2022-11-08 03:59:44

如果爱,四季皆宜

编辑荐: 如果爱,四季皆宜;如果不爱,何必抱团取暖?如果是真爱,那再等一个四季又如何?如果只是寂寞,那寂寞寂寞就好,冬季尽头又是春。 那年,你说,冬天恋爱最适合。 我问,...

[散文随笔] - 2022-08-05 16:32:12

我与留守儿童的点滴感悟

童年生活的往事,虽然过去了很多年,但是就在这两天被这些小朋友们一点一点地勾起封藏在最深处的回忆,与他们的相处宛若回到了最童真的时候,这是多么难得的体验呀!在课业辅...

[散文随笔] - 2023-06-17 12:08:57

我要变!变!变!

锵!锵!锵!红黑青白生旦变花脸,霞云红袖黑蟒舞尽见乾坤,啊呀!呀!变!火眼金睛如意棒,金鳞披甲武生威,吾乃齐天大圣孙悟空是也,呀!嚯!一个筋斗云翻过十万八千里,上天入地卷海...

[散文随笔] - 2022-12-05 04:50:00

愿随君去,当不负卿

张岱尝谓:余尝见一出好戏,恨不得法锦包裹,传之不朽,尝比之天上一夜好月,与得火候一杯好茶,只可供一刻受用,其实珍惜之不尽也。张岱可称得上是戏痴,我就依凭自己的审美...

[散文随笔] - 2023-01-06 11:12:13

青藜小学岁月

小时候,我总共在学校念过五年半小学,即三年半初小,二年高小。 那时念书,我们既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也免念人之初,性本善或赵钱孙李,周吴郑王之类的蒙学课本。大概,...

[散文随笔] - 2019-08-27 19:52:06

情绪是个坏东西

很多时候,人们做错事,或者出现问题,不是因为个人水平不行,而是因为情绪的波动。就比如高考,很多平时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一进考场就大脑一片空白,这是为什么?不就是因为...

[散文随笔] - 2022-05-10 14:02:45

离家 ,谁在流浪

每到年底,家这个字总很会成为我们心中的念想,温暖的,牵挂的,思念的..... 离家这个词,每个人心中都会有那么些许感伤,那根藏在深处的弦,总在不经意间拨动,留下一声哀怨,...

[散文随笔] - 2022-10-31 04:58:40

走亲戚

小时候,我最喜欢跟母亲去平坝二姨家走亲戚。 去二姨家,要坐几个钟头的火车,这对一个农村孩子来说,是多么幸福和快乐的事情呦!我们在大用火车站上车,坐的是见站就停的慢车...

[散文随笔] - 2023-06-19 13:56:35

活出精彩

编辑荐: 曾经流过了眼泪,已经是十分的疲惫,顾不得伤痕累累,却还是必须前行,保持着自己的清醒。因为我们期待,活出自己的精彩。 在生活中,都不可能会顺顺利利地活着,没...

[散文随笔] - 2022-11-07 16:50:18

柏临河的莲

炎炎夏日,柏临河边绝对是小镇人们纳凉的好去处。既可欣赏跳舞人们的优美舞姿,又可观赏柏临河里千姿百态的莲花。七月,绝对是莲花大放异彩的时节。多少文人墨客提笔写莲,画...

[散文随笔] - 2023-01-09 00:43:41

春兰秋菊不同时

在过去,每当朝廷腐败,民不聊生时,农民革命就会发生,而且很快争夺天下的军阀混战也很快发生。当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时,不仅人的生命难保,即使保住了生命,也会因苛捐杂...

[散文随笔] - 2023-06-18 08:2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