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散文 > 散文随笔 >

⭐花桥情深

最近网络热点文章💠《花桥情深》,很多网友都想阅读✨花桥情深的详细内容,芒果文学(www.mangowenxue.com)编辑精心收集整理了相关内容,希望大家都能开心的阅读。

在我八岁时,姐姐出嫁了。 那一天,家里来了一支迎嫁队伍,唢呐声声,鞭炮齐鸣。有挑货礼的,有抬花轿的,满屋子张灯结彩,对联相映,宾客盈庭,推杯换盏,热闹非凡。姐姐站在三楼,用米塞挡着脸,边操着沙哑的声音唱着《哭嫁歌》,边往迎嫁客人的桌上倾洒烛泪。次日午后,姐姐被花轿抬走了,出嫁到坂头苏坑。我的心却被掏空了,见姐姐成了一桩难以实现的愿望。

从王大厝到苏坑大约要步行两个小时,爬数座山,过两座廊桥:下坂桥与葫芦桥。途经坑塘,长坑再到苏坑。那时,除了姐姐外,还有两位比姐姐年龄大的堂姑侄女,也嫁在苏坑同一个家族,三个堂姑侄变成了堂妯娌。每逢端午节我总会提着装满粽子的竹篓,穿着母亲自制的布鞋,跟着村姐们去送节,路上遇到大叔们,往往会遭遇逗笑,似乎一个小男孩混在大姑娘群里有悖风俗,于是,他们边笑边走边唱着歌谣:凉一凉,撑把纸伞去沐阳,下条岭,过座桥,碰到一帮嫩阿娘,顿时,我的脸变得火辣辣的发烫。

姐姐常常为我们熬的米汤锅巴,是孩提记忆中最美的美食。姐姐嫁走了,家里再也没人会熬米汤锅巴了。为了能再吃上米汤锅巴,我趁着送节的机会,在姐姐家里一呆就是十天或半月。不仅可以得到姐姐的温暖,而且,还能体验到苏坑亲戚格外的亲切。尤其是堂姐(也就是姐姐的堂二妯)对我视如亲弟弟,总是阿弟长,阿弟短的叫着。有时一群小伙伴,把房子闹的天翻地覆,她也毫无怨言,总是笑哈哈地忙前忙后,给我们烧好吃的,特别是那一碗地瓜粉丝及盛开着两个荷包蛋,是乡下人待客的最高礼节,堪称绝美的佳肴!我总是吃得一干二净。同时,也会遇到一些小女孩站在远远的地方逗我:舅,舅,舅,柴子打,竹子溜,发癫外甥打母舅。我不但不会生气,反而觉得好玩。因为,姐姐会保护,没有人会欺负我,何况热情好客的苏坑亲戚,更不会欺负外来客人了。

有一天,姐姐带着我去另外一个村庄买糖,途经一座石拱廊桥,富丽堂皇,塑像如林,楹联辉映,壁画栩栩如生,引起我的好奇,久久不舍离开。原来这就是花桥。从此,我跟花桥结下了缘。

后来,桃(桃洋)洞(洞宫)公路开通了,我去姐姐家也由山路改为公路,虽然还是行,但是,平坦且省力得多了。花桥也就成了通往坂头,苏坑的必经之处。

有一天,家里突然来了三个带手枪的客人,令我既惊奇又恐惧,以为是不是家里发生什么事了?母亲对我说:这是你坂头的三个舅舅,快叫二舅,四舅,五舅。我依着亲的意思,含羞地叫着:二舅好!四舅好!五舅好!舅舅们边摸着我的头,边问我的学习情况。当时,三个舅舅都是公安局的特派员,又都带着长把手枪,在那个年代一门三枪的传奇,确实令人大开眼界,羡慕不已。我不光光羡慕舅舅,更对养育了舅舅的坂头村有一种神秘感。因此,在苏坑边上又多了一门亲戚,路过花桥的次数也多了。

苏坑,坂头,花桥三个村庄,像是一串璀璨的珍珠,由北向南排列着。坂头与花桥两村之间隔着一条清澈的溪流,名叫:蟠溪。坂头是行政村所在地,地貌酷似一轮明月从蟠溪升起,在月光的照耀下,村庄更像一颗大珍珠,闪闪发光;而苏坑与花桥属于坂头管辖的两个自然村,在月光与蟠溪的折射下,像两颗小珍珠熠熠生辉,点辍在坂头的北南两端,首尾不超过一公里。因而,似乎有一种大珠小珠映蟠溪的美感!花桥就横亘在蟠溪上,像一头腾飞的卧龙,承载着历史文化的重任与当地人民的重望,蓄势待发。

一个春暖花开的季节,我徜徉于蟠溪畔岸,流连于花桥盛景,一阵微风吹拂,翘檐上风铃声声。花香、墨香扑鼻而来,把我卷入到这个人杰地灵的怀抱, 历史文化的血液,像蟠溪的流水,注入了我的血管 ,令我心潮澎拜,翻滚着古往今来的一个个美丽动人的故事:

据《政和县志》记载 : 迨南、北宋交替之际,社会动荡,寇盗暴扰,(由河南入赣始祖陈葵)裔孙陈,字景云,号开山,无意仕宦,遂借卜算命,云游四方,从尤溪辗转入政和,旋至西里蟠溪(坂头村),入赘黄姓之家,生子名万四。传万四子陈春梅时,复从坂头移居邻近苏坑另辟基业,由是繁衍成苏坑陈氏一派。辟田园,置产业,且耕且读,编制了《六音字典》。明德六年(1511)出了陈桓进士,任过户部主事、员外郎、庐州知府、九江兵备副使等要职,为官清廉自守,勤政爱民,故明武宗颁发《奉天敕命》褒奖其父母教子有方,官居正四品升授之阶(相当于现在的副省部级)。

传说小时陈桓聪明伶俐,有一天,遇到了一位钦差大臣,接到家里,母亲刘氏视客如亲人,杀鸡炖酒,感动了钦差大臣,遂收留了年仅十三岁的小陈桓当做书童,一起入京就读。陈母刘氏好客的故事,成了苏坑人的风俗,更是苏坑人的坚守。让我想起了堂姐,想起了姐姐,想起了所有苏坑人民的真诚,淳朴,热情。

又据《政和县志》记载:北宋元末(约1049),其(坂头陈氏)太始祖陈道官任泉州守,因不满于熙(宁)(元)(丰)小人复用,故致仕归隐于关隶县(今政和县)西里之坑塘村,并在该村稳定地繁衍了六代。到元大德间(12981307),其七代孙陈贵四以坑塘湫隘器尘,不足为子孙久远计。于是,举家迁徙到蟠溪坂头开创新基,是坂头陈氏之肇基始祖。陈贵四率领子孙发展农业,创办私塾,学堂,重视教育。1871年因父母年迈,中举而弃考进士达12年之久的陈文礼,进京考试于礼部,获得内阁大挑一等,授直隶知县。但陈文礼因母亲重病未赴官职。母亲去世后,光绪皇帝提补其任宣化府赤城知县。光绪已丑十五年(1889)全省知县考察,总督以老成稳练、勤政爱民上报,光绪恩授三品中议大夫(相当于现在的副省长级),诰赠三代,御书表彰其父母和祖父祖母。距陈桓进土四百年后,坂头又出一位朝庭命官。

陈文礼从小好学,善于吟诗作词,著书立说。撰写《香楼吟草》二卷,大力推广医学。如果说苏坑人有一种醇朴的人情味:那么,坂头人就有一种浓浓的书香味。曾经的坂头书乡,风糜乡邻方圆八十里,出现了一批批优秀人才,更酿造了深厚的花桥文化底蕴。

花桥原为闽北通往闽东的枢纽与陆路码头,商贾云集,川流不息,至今的外街,依然保留着往日茶马古道的风貌。光石铺的路面,经过时间的洗刷,显得油滑明亮。街道两旁,没有防盗防火的土墙,而是上下两层木板墙壁裸露街头,上层为旅馆,下层为商铺。走进外街,依稀回到了肩挑手提的商贩年代,过路住客坐在茶楼,迷恋着蟠溪的波光倩影,鱼儿戏逐,悠闲地品茗;面铺的老板在捞着一条条长面,更似捞起一丝丝的乡愁,铁匠铺的小徒弟,使劲地拉着风箱,疲惫地喘气;杂货铺的货郎担摇滚着小鼓,吆喝着。引来顽皮的小孩,揣着牙膏壳,废铁具换取雪白的糖片。现在,虽已人去楼空,一片萧条。 我想,就像出去采购的商户,暂时关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百舸争流,再返旧业,重现往日的辉煌。

花桥外街的村民多为坂头陈氏后裔,后因商业发达,四方云集,有的就在此安居乐业。于是,又多了刘,黄,张,陆,宋等姓氏。现在大多数都搬迁蟠溪南面的竹头、中村居住了。

由于,交通便利,坂头村的很多机构,也就设在花桥(竹头)。比如:供销社,卫生所,中,小学,客运站等等。既然大家都习惯了,坂头,苏坑的村民也就没有什么意见。不像有的地方因为一些小事,争的你死我活,大动干戈。这就是坂头人民与其它地方人的不同之处,更是坂头人民独特的风度。

苏坑陈桓进士,坂头陈文礼中议大夫先后创建,修建了花桥;而陈桓率先走出了坂头,坂头在行政归属上,又包含了苏坑、花桥;而花桥又是坂头,苏坑的文化精髓。这种维妙维肖的关系,形成了不可分割的整体,又推动了花桥文化的不断更新与发展!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坂头古代如此,现代也毫不逊色。有劫富济贫的农民自卫队首领、被叶飞称之为:民主开放人士的陈家辙,游击队老革命陈邦兴(原福安县长,福安市纪委书记);改革开放后,有老干部陈君冀(原政和县人大主任),陈平(原副县长)父子,周乃和(宁德市计生委主任),陈高荣(原政和县公安局政委),陈文福(政和县老干局长)等等,都是爱乡爱民,勤政为民的仁人志士,在当地广流佳话。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我被录取到坂头中学,读了一个学期的高一;八三年六月我又被分配到坂头购销站,工作了一年半。两个地方的实际地址都在花桥。累计起来在花桥足足生活了两年。常常在石拱廊桥上来回穿梭,有时,天昏地暗就摸着回单位,对花桥也就相当熟悉了。

随着时间的飞速流淌,我与花桥的感情越来越深,似乎是缘缘不断:母亲是坂头人,姐姐嫁到坂头苏坑,大嫂是坂头人外甥女,二嫂,三嫂,弟媳全是坂头人,我的妻子又是坂头花桥人。有人调侃我说:如果没有坂头,你们家或许就成光棍连了。我想说:如果没有花桥,有谁会记住,在这个穷乡僻壤地方,有陈恒进士,陈文礼中议大夫?更有谁知道这个人杰地灵的坂头书乡?

花桥成了坂头行政村的象征。她像一本书述说了花桥人的神奇故事;她像一幅画寄托着花桥人美好愿景;她更像一壶酒陈酿了醇朴、善良、文明、上进的花桥文化!

发布时间:2022-12-11 10:49

上述文字是💠《花桥情深》✨的美文内容,大家如想要阅读更多的短文学、文学名著、精品散文、诗歌等作品,请点击本站其他文章进行赏析。

版权声明:本文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仅代表作者观点。芒果文学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进行举报,一经核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文章阅读

终于,我不再害怕孤独

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路上的艰辛,只有自己知道。 题记 我想,每个人都会有自己最难熬的时光吧!当然,我也一样,当你感到最孤单无助的时候,你会做什么呢?当你觉得你的未来看...

[散文随笔] - 2023-06-14 12:40:45

儿子迷恋上了《读者》

儿子迷恋上了《读者》 蓝海 (1)近日上小学六年级的小儿迷恋上了《读者》。曾在考语文时作文一字不落,让我头痛的小儿竟会安静地坐在桌旁,一言不发,一两个小时翻看《读者》...

[散文随笔] - 2023-07-02 17:51:26

美在景,更在人

趁着读书日,买了一大堆书回来。第一眼就被沈从文先生的《湘行散记》所吸引。 我十分艳羡先生笔下的湘西小村,凤凰古镇。那里留给我的印象总是风情淳朴,就像儿时爱吃的竹筒饭...

[散文随笔] - 2022-09-28 02:21:34

翰苑随想

再一次轻轻的走近,与往日不同,将遮于脸前的岁月的轻纱一抹,真诚从心间悄然流淌,弥满整个院落。 黑瓦红墙,小窗横阁,檐牙高挑,台轩错落。已是夕阳斜落,映着小院的寂寞,...

[散文随笔] - 2022-08-06 06:54:31

梦的回忆录

新颜依发,读不懂,你坚硬无比而又暖不了的石心。 白丝旧发,忘不了,那远隔天涯而短暂的情愫。 你以为,这样,于你,于我,都是最好的结果,却抑郁不住我内心的伤痛,我忍痛...

[散文随笔] - 2022-05-30 12:28:20

阳光一天

阳光一天 虽然我现在任务比较轻松,但是我的要求是自己的思想不能放松,自己的任务时刻紧迫着,时刻要求自己做到严谨。我今天也上了第一节课,感觉起来:这帮孩子还是比较调皮的,...

[散文随笔] - 2023-04-12 01:52:22

互联网里跌宕十余载,发现自己仍然是个快乐的渣子

1987年出生的我,现如今已奔三十,也许当自己真正迈过三十这个坎儿,以前所有的好奇、兴奋、兴趣都终将烟消云散,青春年少的时光不再,自己在互联网上的足迹也将随着岁月的流淌...

[散文随笔] - 2023-06-13 04:15:56

我的天空有点阴《二十六》

胡 须 有人说我不注意外表形象,我却不以为然我行我素,我依旧如故。有次朋友说我胡子拉碴有点过,其实我早已注意到了,只是我从来没有刻意的想过去修剪它,我只有对朋友浅浅...

[散文随笔] - 2023-06-07 01:32:57

《庆兔兔日记》1940我想去小广场

1940晴天30℃~18℃室内温度26℃PM2.5-82 太阳还是按时上班,蓝天上铺满了一朵朵薄云,云彩几乎遮盖了整个天空,透过稀薄的云层,依稀还可以看见片片蓝天。 九点钟,妈妈去接庆兔兔去...

[散文随笔] - 2023-06-14 17:29:16

西游记中看人生,找自我

四大名著中最喜欢的莫过于西游记了,记得它是我看的第一部长篇小说。那时还是小学,并不懂得里面真正讲了什么,只觉得每一个故事都那么新奇,给人无限的想象,甚至多次把自己...

[散文随笔] - 2023-06-12 14:35:57

想吻上他的眼

她喜欢茶靡 一直生活在黑暗 却也一直妄想要站在阳光下 他喜欢白茶 许是性格注定了无暇 她喜欢阳光的少年 她說自己身边总是没有光 所以希望要生活在这样充满阳光的人身边 他聪颖...

[散文随笔] - 2023-07-04 12:46:05

长大的冬

风儿在舞姿飞扬,在年味重重的大街飘扬,忙碌的人群,奔驰的汽车,行走的理想,这些终归又将到了休顿的时间,春节,这个每个都可以放肆都可以停下冗忙的节日,他们也一样,远...

[散文随笔] - 2022-04-04 03:55:59

父亲戒烟

父亲已经戒烟十多年了。有时候有人将一支香烟递到他面前,他毅然推却。当我看到这一幕场景,就会回忆起他未戒烟时的很多往事。 很多年前父亲常常让我去给他买烟。那时候我还没...

[散文随笔] - 2019-08-08 03:35:30

缝隙里的生命

编辑荐: 生命之于精彩,在于存在;生命之于可贵,在于懂得敬畏。不论是卑微的存在,还是高贵的生活;不论是桀骜地漂泊,还是拘泥于一隅地苟且,这都不能脱离生命的意义存在。...

[散文随笔] - 2023-05-27 17:43:27

强体魄,涨气势 ——朝槿社会服务实践队讲授武术课

2018年7月15日星期日,朝槿社会服务实践队为莲塘小学四年级班安排的早上第二节课是武术课。今天的武术课的教授内容是五步拳,由支教组的组员李华珠和钟梦婷教同学讲授。 为了让...

[散文随笔] - 2023-04-12 13:22:21

以最好的姿态,笑迎明天

编辑荐: 请一定要调整好心态,以最好的姿态,笑着迎接明天的朝阳,好好地生活着,没有什么是过不去的。 最近一直在看太宰治的书,特别喜欢《人间失格》里的这句话:生而为人...

[散文随笔] - 2022-06-28 19:13:26